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小兒腹瀉中醫藥方

腹瀉是一種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常見疾病。 寶寶反復腹瀉不愈, 影響腸道吸收。 夏秋寶寶腹瀉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治療寶寶的腹瀉呢?又要注意什麼?下面就是我們的詳細介紹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夏秋常見的幾種腹瀉

夏秋最常見的是大腸桿菌感染而致的腹瀉, 而秋季腹瀉多由輪狀病毒引起。 不同病因所致的腹瀉表現也各不相同, 媽咪應細心觀察寶寶的大便, 認真觀察大便的次數、顏色、氣味, 及早發現問題, 及時調整飲食, 儘快接受治療。

細菌感染性腹瀉: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 每天數次至十餘次,

大便多有泡沫、黏液並呈黃綠色, 還伴有發熱、腹脹和嘔吐。 如果是細菌性痢疾, 大便次數頻繁, 但量不多, 呈黏液膿血便, 臭味較重, 嚴重者可有高熱、抽搐等。 重症腹瀉的患兒, 還可出現尿少、口渴、精神萎靡等脫水症狀。

病毒感染性腹瀉:多發生在秋季, 也叫秋季腹瀉。 早期多有發熱、嘔吐、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 除此, 大便次數增多, 色淡質稀薄, 呈蛋花湯或米湯樣, 無腥臭味, 但容易發生脫水。

非感染性腹瀉:多由餵養不當致使胃腸功能紊亂, 如過早、過多地添加大量澱粉或脂肪類食物。 這類患兒往往有腹脹、腹痛, 痛則欲瀉, 瀉後痛減;大便氣味酸臭, 同時伴有嘔吐, 不思飲食, 夜臥不安。 如果是由長期濫用抗生素引起的繼發性腹瀉,

大便則呈豆腐渣樣。 有時患兒患感冒、肺炎、中耳炎後, 也常會伴有腹瀉。

寶寶腹瀉中醫辨證

小兒腹瀉, 中醫根據臨床症狀分為傷食泄、風寒泄、濕熱泄、脾虛瀉等證型。

傷食泄:寶寶常表現為大便稀, 夾有未消化的奶瓣、食物殘渣, 味酸臭, 或如臭雞蛋味, 肚腹脹氣。

風寒泄:多表現為大便清稀, 夾有泡沫, 氣味不重, 往往伴有腸鳴腹痛, 鼻流清涕、咳嗽。

濕熱泄:常見大便如水樣, 量多次數頻繁, 或如蛋花湯樣, 氣味極臭, 或有少許黏液, 寶寶陣陣哭鬧, 精神萎靡或發熱煩躁, 口渴尿黃。

脾虛瀉:寶寶大多是腹瀉治療不及時或餵養不當, 腹瀉遷延不愈而造成。 大便稀溏, 可見不消化食物, 色淡不臭, 多在吃下食物後就泄, 時輕時重,

面色萎黃, 體重不增加或增加緩慢, 精神不振, 嚴重者有便後脫肛, 手腳發涼等症狀。

寶寶腹瀉處理原則

1.寶寶一旦腹瀉, 首先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 千萬不要自行使用止瀉藥或服用抗生素。 對於輕型腹瀉患兒, 遵循預防脫水、糾正脫水、繼續飲食、合理用藥的原則, 一般腹瀉很快就能康復。

2.對於由於腸胃功能紊亂而腹瀉的患兒, 單純使用助消化藥是不夠的, 採用中醫中藥的療法, 常可獲得事半功倍的療效。 根據寶寶不同病情, 採用消食化積、疏風散寒、清熱利濕、健脾溫腎等功效的藥物, 如丁香、肉桂、葛根、吳茱萸、白術、淮山藥、茯苓等藥物。 可口服中成藥:脾可欣、健脾止瀉散、腸胃康沖劑等, 對那些久瀉不愈,

或伴有嘔吐、吃藥困難的患兒, 可採用中藥敷臍的方法進行治療, 往往可以收到滿意的療效。

寶寶腹瀉中醫妙方

根據不同的辨證分型, 可選用不同的藥物組合, 研成細末, 用黃酒調勻如膏狀, 敷於神厥穴上, 蓋醫用膠貼;次日揭去, 用溫水清洗後再敷新藥。 每天1次, 3天為一個療程。 個別患兒局部可能會輕度發紅, 但並不影響治療和療效, 停用後即可恢復。 這種方法安全有效, 簡便易行, 經濟實用, 寶寶容易接受。 當寶寶吃藥、打針有困難, 或用西藥治療效果不好時, 不妨試試敷臍的方法。

愛心叮囑:

1.嬰兒斷奶時間不要選擇在夏季。

2.如果敷臍3天后病情不見好轉, 並出現以下任何一種症狀都應到醫院診治:腹瀉次數和量明顯增加、頻繁嘔吐伴明顯口渴、發熱不退、不能正常飲食、大便有膿血。

3.帶寶寶看醫生時, 不要忘記帶新鮮大便標本, 以備化驗用。

總之, 腹瀉容易使寶寶免疫功能下降、體弱多病及生長發育遲緩等症狀, 嚴重危害寶寶的身體健康, 家長要重視哦。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