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早期教育有章可循

1孩子成長:有規律可循

研究顯示, 兒童從出生到4歲的智力發育達到50%, 從4歲到8歲獲得另外的30%, 而最後的20%則是8歲到12歲獲得的。 兒童早期階段的智力發展較快, 並且對以後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教育開始得越早, 兒童潛在能力的實現就越大。

人們對於早期教育重要性瞭解得越來越多, 才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上來, 很多超前發展的兒童隨之誕生, 我們不得不給父母潑幾盆冷水。

作為生物個體, 孩子乃至人類的發展是有大致規律可循的, 比如:一般正常的嬰兒腦重量約為成人腦重量的25%,

皮層面積是成人的42%, 出生到1歲, 大腦每天增1.7克;3歲時, 大腦重量達到成人的75%。

一歲年齡一歲人。 “三翻六坐八爬爬, 十個月走掙扎”, 孩子的動作發展遵循著這樣的順序——

從頭到腳:寶寶對頭的控制先於對軀幹的控制, 然後才是對腿和腳的控制。 寶寶一般先學會抬頭、轉頭, 然後學會挺胸、手臂支撐、彎腰、翻身、坐起, 最後學會站、蹲、走、跑、跳。

從近到遠:寶寶先學會對頭和軀幹的控制, 其次才學會對手和手指的控制。

早期教育不是超前教育。 要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 即使家長有再大的決心, 也不能一口吃個胖子, 非要把自己的孩子弄成個“天才兒童”。 即便是超前超前再超前, 也不能讓不會走的孩子學跑步。 有些超前教育雖然短期內效果不錯,

孩子可能會顯得比其他孩子聰明, 但長期效應和負面影響使孩子自信心嚴重受挫。

不少“天才兒童”大多數也都是普通人, 只不過早些釋放生命的能量, 他們成人後碌碌無為者居多。

2先天條件:每個孩子都不一樣

某些優秀是遺傳的。 有些成功的家庭教育, 適合某些孩子, 卻未必適合另一些孩子。 所以, 學習教育孩子的方法, 不可盲目追隨所謂的成功人士, 也不能生搬硬套人家的方法。 因為每個孩子的先天條件不同, 就像有的孩子喜歡藝術, 有的孩子擅長邏輯思考。

但人們總對“聰明”有無盡嚮往。 各種嚮往, 很多時候會被移植到孩子身上。 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人中龍鳳呢?嚮往這種心理暗示久了就有可能變味。

儘管這有點殘忍, 但必須承認的是: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那麼聰明, 都能超出常人, 所以, 望子成龍的心態還是不要那麼急切, 期望值也別太高, 這樣只會給孩子帶來沉重的壓力。

也許回歸平凡會讓很多人倍感失望, 但承認孩子資質平凡, 並不等於承認此生無望。 只有放平心態, 正視孩子的先天條件, 才能更有效地引導和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3家長思考:良好家庭教育的不竭源泉

心理研究表明, 在同一環境中生活的人, 他們智力的相關程度都比在不同環境中生活的人智力相關程度要高一些。 即使是沒有血緣關係的人, 比如養父母和子女, 或者從不同家庭抱養而在同一家庭環境中生長的孩子, 由於生活在同一環境,

他們的智力也有一定的相關。 這說明在智力發展中, 環境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先天的遺傳對能力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身體素質上, 比如感官的特徵, 四肢和運動器官的特徵, 腦的形態和結構的特徵等。 身體素質是能力發展的自然前提, 這個前提對能力的發展很重要。 比如:下肢修長的人在舞蹈方面更有優勢。 但身體素質不等於能力本身, 具有相同身體素質的人, 可能發展出多種不同的能力;而良好素質如果沒有良好的訓練, 相應的能力也可能得不到應有的發展。 所以, 儘管遺傳的力量很強大, 先天的條件很重要, 後天的訓練和培養也是不可忽視的。

每個人所處家庭環境不同, 即使是再相似的環境, 也會有細節上的很大差別,

哪怕是只有一丁點的差異, 也會導致教育效果的不同。 但孩子的成長有共同規律, 教育孩子沒有捷徑, 也不可以偷懶, 沒有哪一本書就能完全概括孩子們成長中所有的問題, 無論其提供了多少現成的例子, 家長仍需要用心思考。

有智慧的家長, 應該知道如何從別人成功的家庭教育模式中, 汲取適合自己孩子成長的養分, 因為沒有人比家長更瞭解自己的孩子。 最專業的教育機構、最權威的老師, 也無法代替父母。 而家長的主動思考才是關於孩子教育問題的智慧和動力的不竭源泉。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