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急不得, 父母必須要冷靜分析, 靠船下篙, 因材施教, 因勢利導, 方能使孩子到達成材彼岸。
要做到原因分析要透, 對孩子優點、缺點、心理、生理等要經常不斷地觀察細考。 只有從孩子的特點、興趣出發, 揚長避短確定目標, 才能使孩子學有所成。 決不能超前投資, 超能投入, 否則只會“欲速而不達”。
打不得。 “教育理為先”, 是教育之道, 也是家教的準則。 發現孩子缺點、失誤, 罵為先, 打向前, 甚至“婦唱夫隨”, 這樣作萬萬不可取。
“棍棒教育”不等於“挫折教育”。 一以貫之的棍棒教育, 易造成孩子緊張、恐懼、忍受、自卑的不良心理習慣。
捧不得。 “捧殺”的實質是“護短”, 而護短的結果, 則是越護越短。 如果父母在“疼愛”孩子的同時, 忽略了他們的缺點, 甚至對老師的批評也橫加指責, 久而久之, 容易養成孩子唯我獨尊, 自以為是的不良心理品質。
正確的途徑應該是有成績表揚鼓勵, 有缺點批評教育, 寬嚴有度, 剛柔兼濟, 恩威並重。 這一點, 國外許多家庭教育的理論和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為了孩子明天更美好, 家庭教育捧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