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孩子為什麼都愛爭“第一”?

不論是在家裡, 還是在幼稚園裡, 孩子們都要比一比, 內容也包羅萬象:誰可以把小自行車騎得更快?誰會把秋千蕩得更高?誰能夠更長時間地保持平衡?這些還算比較正常的, 有時比賽專案就有些“離譜”了:誰能更快地吃飯?誰第一個上完廁所?誰第一個誰先睡著覺……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結果:孩子在3~3歲半的時候競爭意識就日益強大起來, 他們會不斷地和他人參照, 不斷地更改參照係數——評判標準、不斷地用比較來評價別人和自己, 在“比一比”中, 孩子會獲益匪淺。

“比一比”對於孩子的重大意義

驗證自己的本事和力量。

孩子會不斷地和同齡小朋友較勁, 這是一種本能。 3歲左右的孩子開始意識到:我是一個人, 雖然個頭很小, 但是我可以做一些事情了。 其實, 有時孩子的標準是非常單純的:他們會比賽繞著椅子轉圈跑而不頭暈;看誰最快把一個冰含化了;比哪一個在手腕上畫的手錶更漂亮;看誰濺起的泥漿更多……這些比賽雖然無用, 甚至有點“無聊”, 但它們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和經驗。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 兒童能夠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自我評價, 這種評價的依據就是競爭, 並為結果沾沾自喜或沮喪。 競爭中的“常勝將軍”會積累自信。 在這種情況下, 父母需要給予一定的鼓勵, 或者予以疏導——雖然你跑步很慢,

但是你積木搭得又快又好。

多和同齡人“較量”, 學會認識自己。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 沒有兄弟姐妹的比較, 只能以父母為座標測量自己。 只有在和小夥伴在一起玩耍的時候, 孩子才開始對自己形成一個比較現實的認識, 這時候, 每個小朋友都成為一面鏡子, 可以説明孩子更好地認識自己。 至於成敗輸家到底意味著什麼, 孩子需要慢慢地消化。 孩子理解的競爭大都和能力有關, 屬於一錘子定輸贏的“競爭”, 時間和學習對於競爭的影響, 孩子們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理解。

父母怎麼做才是保護孩子健康的“競爭意識”?

不要插手孩子的遊戲和競爭。 當然有些界限要事先確定下來:比如不要讓競爭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危險,

或者不能共同排斥一個弱小的孩子等等, 這些需要成年人的適當指導。 大人也應當注意孩子的團結, 孩子不能單槍匹馬地逞能, 而是要有與小朋友們一起玩的能力。

不要無意中帶給孩子壓力。 孩子的競爭和大人的不一樣, 大人的標準大多是可量化的——更好或更壞, 而且常常由他人來決定競爭結果。 而孩子之間的競爭是遊戲式的, 內容、規則和評判結果常常有他們自己決定。 重要的是讓小傢伙們在遊戲中競爭, 以遊戲的態度競爭, 所以做父母的要避免這樣一些“鼓勵”孩子的話:“給他們點顏色看看”, “加油, 你比他們強多了”……這樣使遊戲變成了功利的比較, 而且無形中給孩子帶來了壓力。

不要用獎勵把孩子捲入疲憊的競爭。

小小的競爭也可以成為家庭生活的點綴, 甚至成為父母們屢試不爽的家教手段:“如果你能比把爸爸穿衣服穿得快, 就可以得到一個‘加長版’的睡前故事”“不許磨磨蹭蹭了, 誰最快把鞋穿上。 就可以得到一塊巧克力。 ”……由於競爭是這個年紀孩子的天性, 如果父母把比賽當伎倆使用, 孩子會乖乖上鉤。 但是, 如果家庭中類似的競爭過於頻繁, 甚至每天都以成敗論犒賞, 孩子就會有過大的壓力, 還會產生一種讓人傷心的錯覺;爸爸媽媽的愛與我的成績、能力有關。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