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腹瀉原因
生理性稀便
剛為人父母的寶爸寶媽很關心寶寶的健康, 看到寶寶便稀就擔心是腹瀉, 有時較稀薄的大便並非腹瀉。 新生兒剛出生腸道功能尚未健全, 不同餵養方式的寶寶大便性狀也存在明顯區別。 如母乳餵養的新生兒, 每天大便可多達7~8次, 甚至10~12次, 大便通常較稀薄, 色黃, 如果寶寶精神好, 吃奶好, 體重增長正常, 就不必擔心。
症狀:每天大便可多達7~8次, 甚至10~12次, 大便通常較稀薄, 色黃。
餵養不當
有的寶媽生完小孩後由於一些原因奶水不足, 只能讓新生兒喝奶粉, 由於給新生兒餵食的奶粉過濃、奶粉不適合、加糖過多、奶液過涼、天氣炎熱時給寶寶斷奶,
症狀:大便含泡沫, 帶有酸味或腐爛味, 有時混有消化不良的顆粒物及黏液。 常伴有嘔吐、哭鬧。
食物過敏
大約2%~7%的寶寶會對奶粉蛋白質過敏, 有遺傳性過敏體質的新生兒更容易產生對奶粉蛋白質的過敏症狀。
症狀:使用牛奶或奶粉餵養後有難治性、非感染性腹瀉超過兩周, 大便可混有黏液和血絲, 伴隨皮膚濕疹、蕁麻疹、氣喘等症狀。
感冒著涼
在寶寶患感冒或著涼時常伴有腹瀉症狀, 因此, 只要從根本上把造成腹瀉的罪魁禍首——感冒治好, 腹瀉也就自然而然地。 痊癒了。 如果擔心寶寶會出現脫水症狀,
症狀:伴隨著感冒症狀會出現腹瀉。
病毒或細菌感染
最常報告的病因包括一些細菌(如大腸桿菌, 沙門菌, 空腸彎麴菌)和病毒, 特別是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是秋冬季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 由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 約占秋冬季節小兒腹瀉的70%~80%。 2歲以下的嬰幼兒發病最多, 尤其是6個月—7歲的嬰兒。 傳染性很強, 能在家庭、幼托及兒科病房流行。 發病時伴有嘔吐發熱, 若不及時處理可出現脫水症狀, 因此要格外注意。
症狀:大便呈黃稀水樣或蛋花湯樣, 量多, 無膿血, 應考慮輪狀病毒感染。 若大便含黏液膿血, 應考慮細菌性腸炎。
定時、定量餵養。 按時逐步增添輔食, 但不宜過早、過多添加澱粉類或脂肪類食物,
母乳餵養母親要注意飲食, 避免寒涼食物攝入, 並縮短每次餵奶的時間, 讓孩子吃前一半的乳汁, 因為母乳的前半部分蛋白質含量較多, 容易消化, 富於營養, 而後半部分脂肪含量較多, 不易消化, 必要時母親可在餵奶前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 先飲一大杯開水, 稀釋乳汁, 然後再給孩子哺乳, 這樣會有很好的效果。 但若孩子腹瀉症狀比較重應及時化驗以下大便, 以明確原因, 並積極進行相應的治療。
轉奶的過程應該循序漸進, 切忌速戰速決。 一般轉奶需要2周的時間, 第一次轉奶應從每天的中間餐數開始,
注意氣候變化, 及時增減衣服, 注意腹部的保暖。 每次便便後, 都要用溫水清洗寶寶的肛周, 勤換尿布, 及時處理糞便並洗手消毒, 以免重複感染。 同時加強體格鍛煉, 預防感冒、肺炎、中耳炎等疾病。
如果是在母乳轉換配方奶粉的過程中出現情況, 應注意觀察餵食配方奶粉嬰兒的大便, 通常呈糊狀或條狀軟便, 顏色有黃色, 也有綠色。 一般來說, 每一個寶寶便便的情況都不太一樣, 只要寶寶的飲食、生活起居正常, 生長發育一直很好, 父母不必為寶寶排便的次數、形狀及顏色太過於操心。
一旦出現水樣的便便, 應提防輪狀病毒性腹瀉, 又稱秋季腹瀉, 是一種好發於秋季的感染性腸炎, 絕大多數患兒是因為感染了輪狀病毒後才發病的。 此病是一種自限疾病, 病程3-8天, 主要治療是補液和抗病毒以及對症治療。
偏食澱粉或糖類食物過多時, 可使腸腔中食物增加發酵, 產生的大便呈深棕色的水樣便, 並帶有泡沫。 父母可適當調整寶寶的飲食, 減少澱粉或糖類食物的攝入。
腹瀉常見的嬰兒疾病, 寶媽們不要過於擔心, 只要根據寶寶的實際情況找到原因, 合理調整飲食, 恰當護理, 好好調整, 寶寶在2—3周內自然會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