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疹是一種與月經週期有關而出現的皮疹。 一般在月經來潮前2~3天發疹, 持續到月經後的1~2天消退。 其四肢、軀幹局部或多處出現紅斑、丘疹風團、水皰、大皰、糜爛滲液、自覺瘙癢, 隨著月經的結束皮疹自然減退和消失。 一般認為與月經來潮前, 卵巢分泌的孕酮驟增而引起的變態反應有關。 那麼, 月經疹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一、發病原因
病因不清, 月經來潮時, 雌激素水準較低, 可能與發病有關, 有人認為可能是病人對自身體內的孕酮或其代謝產物產生的一種變態反應, 這種變態反應, 在月經來潮前皮膚較為敏感時引起皮疹的發生。
二、發病機制
尚未完全明確, 有人認為與人工使用孕酮史有關, 經期血小板計數, 纖溶試驗陽性, 故可發生紫癜, 也有可能是作用於子宮內膜血管的某些物質經血流作用於子宮以外的皮膚黏膜血管導致的血管功能失常所致。
1、月經期血小板減少, 易導致紫癜等皮疹症狀發生。
2、中醫解釋為“沖任不調”。
根據臨床表現和發病機制的不同, 那種人會得月經疹幾率比較大
1、血虛型:多由久病失養或產後失血過多, 營血不足, 經行陰血更虛, 生風化燥所致。 丘疹多在經期後發作, 瘙癢, 入夜尤甚, 月經量少[4], 色淡, 舌質淡紅, 苔薄少, 脈細弱。 治療宜養血散風、消疹。 藥用當歸、熟地、川芎、黃芪、白芍、防風、荊芥、陳皮、蟬蛻、首烏、益母草等。
2、血熱型:多因個體陽盛或過食辛辣之品, 疹塊多在行經前或經期出現, 疹色發紅, 感風遇熱後瘙癢加劇, 月經先期, 量多、色紅, 常伴有口渴心煩等血熱之象, 舌質紅, 苔薄黃或薄少。 治療宜涼血清熱、活血祛風止癢。 藥用地骨皮、白芍、丹皮、生地、赤芍、蟬蛻、牛蒡子、玄參、菊花、白鮮皮、梔子、甘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