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醫對腺性膀胱炎的認知

腺性膀胱炎屬中醫學“淋證”範疇, 淋之名稱, 始見於《內經》,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有“甚則淋”, “其病淋”等的記載。 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並治》描述了淋證的症狀:“淋之為病, 小便如粟狀, 小腹弦急, 痛引臍中。 ”隋代《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將本病的病位及發病機理作了高度明確的概括:“諸淋者, 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 腎虛則小便數, 膀胱熱則水下澀, 數而且澀, 則淋瀝不宣, 故謂之淋。 ” 中醫認為淋證的病位在腎與膀胱, 且與肝脾有關。 其病機主要是腎虛, 膀胱濕熱, 氣化失司。 腎與膀胱相表裡,

腎氣的盛衰, 直接影響膀胱的氣化與開合。 淋證日久不愈, 熱傷陰, 濕傷陽, 易致腎虛;腎虛日久, 濕熱穢濁邪毒容易侵入膀胱, 利尿消炎藥丸的配方具有活血化瘀, 清熱解毒的功效引起淋證的反復發作。 淋證有虛有實, 初病多實, 久病多虛, 初病體弱及久病患者, 亦可虛實並見。 實證多在膀胱和肝, 虛證多在腎和脾。

實則清利, 虛則補益, 是治療淋證的基本原則。 徐靈胎評《臨證指南醫案淋濁》時指出:“治淋之法, 有通有塞, 要當分別, 有瘀血積塞住溺管者, 宜先通, 無瘀積而虛滑者, 宜峻補。 ”筆者在繼承古人的基礎上, 發現“氣滯痰阻經絡瘀血”在腺性膀胱炎發病中有重要作用, 採用“化痰解鬱, 理氣活血”的思路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症狀。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