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寶寶尿床並不是什麼大事

推薦閱讀:研究指出:新生兒更像媽媽

說起尿床, 眼前便浮現出許久前的一部美國電影――《孤獨的長跑者》, 那個得了遺傳性遺尿症的男生, 每天一放學就拼命跑回家, 為的只是收回被母親掛在窗外的床單……可見, 父母如不正確對待孩子尿床的問題, 就很可能讓孩子失去自信與自尊, 感到孤獨、自卑。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 尿床是兒童期很常見的問題。 據香港《明報》報導,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小兒外科部最近進行了一個大型流行病學調查, 發現在香港超過16, 000名5~19歲的兒童及青少年中, 約有2%的兒童有夜遺尿;而接受調查的5歲兒童當中,

大約有16.2%的孩子經常尿床。 從比例上還顯示, 男童比女童更容易出現尿床的情況。

尿床:不可重視、不能無視

孩子往往會因尿床而產生其它的心理及行為問題, 如孤獨、畏羞、焦慮、反叛、精神不集中、對社交活動退縮, 甚至不敢參加任何需要在外間過夜的活動。 因此, 無論在對孩子實施任何一種行為訓練或當孩子的身上產生任何一種問題時, 都應注意教育“適度”, 置之不理或過激表現都會使孩子受傷。

心理因素往往是繼發性尿床的決定性因素, 如家長因尿床而過分指責孩子, 則很可能會加強孩子腦中的夜遺尿信號, 使尿床次數變得日益頻繁, 甚至持續到成年。

對待尿床的寶寶, 家長究竟應該怎麼做?其實很簡單,

別把尿床當大事, 也千萬不能忽視行為訓練。 孩子尿床後, 應該儘快為他換上乾淨的床褥和衣物, 並可在幫他做清潔時小聲、溫柔地告訴他:“長大了, 不該尿床了哦!”切勿在其他孩子面前指責孩子尿床。 如孩子在集體生活中尿床, 或在老師進行教學活動時總是憋不住想小便, 家長則可先與老師進行溝通。 讓老師告訴孩子, 想小便的時候可以舉手, 老師會同意讓他如廁。

尿床孩子的家長還應注意在一日生活中的行為訓練和作息調整, 如晚飯後減少喝水, 不喝含有咖啡因或具有利尿作用的飲料;每天為孩子做一個小記錄, 如孩子這幾天沒有尿床, 父母就應給予獎勵;午睡中或半夜把孩子叫醒如廁,

但不要將痰盂放在床的附近, 請他多跑幾步上廁所, 這樣有助於他調整生物鐘。

國外的父母是如何看待孩子尿床的

日本的媽媽在2歲以後訓練孩子如廁, 在午睡前後讓孩子坐尿盆, 不強求孩子尿尿, 只是培養孩子排尿的習慣。 如果孩子尿在地板上(是席子, 非常不好擦), 但媽媽也不能責駡孩子, 而是擦給寶寶看, 讓寶寶知道這樣會給媽媽添很多麻煩。

澳大利亞孩子是圍著尿片長大的。 他認為自由大小便是嬰兒成長階段也只有這一階段才擁有的一種人生快樂, 實在不該剝奪。 孩子兩三歲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識和自控能力, 能通過語言和大人交流了, 再慢慢幫他建立排尿習慣, 摘去尿布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 有的孩子五六歲仍會尿床,

父母不會看作嚴重的事, 孩子也不會受到羞辱和責駡。

這些做法都是在最大限度內減少尿床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讓孩子以積極向上的心理態度看待尿床這件事。

什麼樣的尿床需要注意。

如果孩子已經5周歲了, 晚上還要尿床(5周歲每月2次以上, 6周歲每月1次以上), 那麼, 你的孩子就可以被診斷為遺尿, 可以帶他到醫院檢查, 聽從醫生的建議。

由於兒童遺尿大多數是由於心理因素引起的, 而並不是軀體疾病所致, 因此在治療上首先考慮行為治療, 必要時配合藥物治療。

所以說, 對待尿床的孩子, 幫他戰勝心理關才是重要的。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