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
(1)肝鬱氣滯:治法:疏肝理氣, 和胃通裡。 方藥:柴胡疏肝散加味合清胰湯1號加減。 柴胡疏肝散重在疏肝理氣, 主治肝鬱氣滯。 方中柴胡疏肝, 枳實、香附理氣, 三藥同用共奏疏肝理氣之功;白芍養血柔肝, 並助柴胡解鬱清熱, 與甘草配合緩急止痛和胃;川芎活血, 加郁金行氣解鬱並祛瘀, 二藥共起止痛之效。 清胰湯1號重在清胰通裡, 主治鬱熱內結、腑氣不降。 方中黃芩、黃連。 (或胡黃連)清熱和胃, 木香、元胡理氣活血止痛, 生大黃(後下)瀉熱通腑, 甘草調和諸藥, 白芍功效同上。 如噁心嘔吐重, 加半夏、陳皮, 或並用生薑汁滴舌。
(2)脾胃實熱:治法:清熱解毒, 通裡攻下。 方藥:大承氣東加味合清胰湯1號。 大承氣東加銀花、連翹、蒲公英, 紫花地丁等合清胰湯1號重在清熱解毒、通腑攻下, 主治熱盛於裡, 腑氣不通。 方中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熱解毒, 祛除裡熱;大黃、芒硝瀉陽明實熱, 通便存陰;枳實、厚樸下氣除滿, 輔助瀉熱;柴胡、黃芩清疏肝膽;白芍斂陰止痛並助以清肝膽;黃連清胃除煩, 配木香、元胡調理氣機, 加半夏和胃降濁止嘔並以生薑助之, 加甘草調和諸藥並增加和胃之力。 本證型常常兼有較明顯血瘀之徵象, 可選加丹參、丹皮、當歸等。 口渴重加花粉、蘆根。
(3)肝脾濕熱:治法:清利肝脾, 內瀉熱結。 方藥:大柴胡東加味。
慢性胰腺炎
1.腸胃積熱
外邪入裡化熱, 或過食辛辣厚味, 濕熱食滯交阻, 結聚於裡, 氣機不和, 腑氣不通。 臨床症見腹部脹痛而拒按, 胃脘部痞塞不通, 噁心嘔吐, 口幹, 大便秘結。 舌質紅, 苔黃燥, 脈滑數。 治宜清熱化濕,
2.肝膽濕熱
外邪內侵或飲食不調, 以致濕熱蘊結於肝膽, 使其失於疏泄條達。 臨床症見胃脘、兩脅疼痛, 厭食油膩, 發熱, 噁心, 身重倦怠或黃疸。 舌苔黃膩, 脈滑數。 治宜疏肝泄膽、清熱利濕。 方用清胰湯合龍膽瀉肝東加減:龍膽草15g, 茵陳30g, 生山梔15g, 柴胡15g, 黃芩12g, 胡黃連10g, 白芍12g, 木香6g, 生大黃(後下)10g, 金錢草30g, 苡仁30g, 蒼術10g, 焦三仙各10g。
3.脾虛食滯
素體脾胃虛弱, 複因暴飲暴食, 脾運不及, 腸胃受傷, 食積停滯, 氣機失暢。 臨床症見脘悶納呆, 食後上腹部飽脹不適, 泄瀉, 大便酸臭或有不消化食物, 面黃肌瘦, 倦怠乏力。 舌淡胖, 苔白, 脈弱。 治宜健脾化積, 調暢氣機。
4.瘀血內結
久病入絡, 導致瘀血內結, 氣機不通。 臨床症見脘腹疼痛加劇, 部位固定不移, 脘腹或左脅下痞塊, x線片或b超發現胰腺有鈣化或囊腫形成。 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 脈澀。 治宜活血化瘀, 理氣止痛。 方用少腹逐瘀東加減:香附10g, 元胡15g, 沒藥10g, 當歸10g, 川芎10g, 赤芍10g, 蒲黃 15g, 五靈脂10g, 柴胡10g, 苡仁30g, 黃芩10g, 丹參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