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處事不公平, 我覺得很鬱悶”, “我想著事就會掉眼淚, 馬上心情不好”……或許你會有這樣那樣解決不了的問題, 或許你會問:“我要看心理醫生嗎?”的確, 該如何識別心理問題和判斷是否需要就診呢?一般著重考慮三個方面:問題的性質、持續的時間以及影響的程度。
推薦閱讀:妻子10個溫馨動作讓老公更疼你
問題性質的特殊性以及出現的頻率。 從症狀表現的角度來講, 如憑空聽到有人議論自己、說自己壞話、指揮自己做事等聲音, 或毫無根據地堅信自己被人陷害、處於危險之中等。 前者屬於聽幻覺,
另外, 有些症狀是“合理”的, 如學生重要考試前常有不同程度的緊張、擔憂、失眠, 甚至恐懼, 或者面對較大挫折時不少人可能出現的心情低落、自信心下降、話少、興趣索然, 甚至可能有短暫的消極悲觀的想法, 這兩種情況由於出現前有明顯的原因,
持續時間及可調控的程度。 如前所述, 很多心理疾病的表現, 完全可能出現在一般人群或健康狀態下, 假如持續時間短暫、影響也比較小, 一般不會認為是疾病表現, 不需就診。 假如因各種原因出現短時間的情緒低落, 除非伴有明顯的自殺傾向, 持續時間超過兩周的話, 一般會診斷為抑鬱症。
導致心理痛苦的程度。 每個人都是集多種角色於一身的, 如在單位是領導或職工, 在家是丈夫或妻子、父親或母親、兒子或女兒, 等等。 若因某些心理狀況的存在, 而導致無法勝任工作、學生無法上學、不能承擔家庭內職能、不能進行有效的社交等, 則需要及時向醫生諮詢。 一般來說, 多數症狀均伴隨不同程度的心理痛苦, 其痛苦的程度一般可反映症狀嚴重程度。 雖然家人或朋友均已感到他存在明顯的心理異常, 但病人卻不這樣認為, 如以持續性情緒顯著高漲為主要表現的躁狂發作病人, 其自我感覺非常良好, 完全不接受別人的勸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