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的小陳4個月前受涼後一直咽痛、鼻塞、發熱, 繼而全身乏力, 尿色發黃, 顏面及軀幹部出現出血點, 在當地醫院查肝功能異常, 甲、乙、丙、戊病毒性肝炎標誌物陰性, 按“肝炎”給護肝等對症治療, 症狀未見好轉, 於是趕緊到大醫院檢查。
查體:體溫38.4℃, 脈搏87/min, 呼吸20/min, 血壓136/68mmHg。 意識清, 全身皮膚及鞏膜明顯黃染, 顏面及軀幹皮膚有大量淤斑, 部分融合成片。 淺表淋巴結不大, 頸軟, 心肺聽診未聞及異常。 腹平坦, 下腹部輕壓痛, 肝脾均大, 均近臍水平線, 質中等, 表面光滑, 邊緣鈍。 查血白細胞9.83×109/L, 中性粒細胞0.73, 紅細胞4.17×1012/L, 血紅蛋白102g/L, 血小板22×109/L;總膽紅素334.6μmol/L,
根據查體結果, 醫生初步診斷小陳為亞急性重症肝炎並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然而經過護肝、退黃、抗感染、輸血小板等一系列治療後, 小陳仍持續發熱, 渾身疼痛, 並且出現全身衰竭的症狀, 後經骨髓穿刺活檢病理檢查診斷為非霍奇金淋巴瘤。
由於小陳年輕, 起病突然, 以嚴重肝功能損害及皮膚廣泛出血為突出表現, 造成重症肝炎假像, 未能及時採取有效治療措施, 入院第5天, 小陳最終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小陳的遺憾告訴我們, 對肝功能異常及有出血傾向者, 除考慮常見病外, 應考慮非霍奇金淋巴瘤, 行骨髓穿刺、淋巴結穿刺等檢查, 儘早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