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骨科>正文

痛風性關節炎的發病機制是什麼

痛風性關節炎, 又稱為尿酸性關節炎。 可發生於任何年齡, 但發病高峰年齡為40歲左右, 男性多見。 根據不同臨床表現, 可分為無症狀期、急性關節炎期、間歇期和慢性關節炎期(骨關節病期)四個階段。

痛風性關節炎的發生機制

(一)慢性關節炎的發生機制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反復發作可發展為多關節受累, 並從急性期的關節局部腫脹發展為慢性期的局部骨質缺損、關節畸形。 尿酸鹽結晶沉積於關節附近的肌腱、腱鞘及皮膚結締組織中, 形成大小不一的痛風石, 多見於蹠趾、手指、肘部、耳輪等處。

痛風石沉著處皮膚可破潰,

形成瘺管, 流出白色粉樣尿酸鹽結晶。 在X線片上可看到受累關節的骨軟骨緣有骨質缺損, 骨關節間隙變寬。 痛風石還可沉著於主動脈、主動脈瓣, 引起相應的臨床症狀。

(二)急性關節炎的發生機制

尿酸鈉在關節腔內形成微晶體沉澱, 引起非特異性關節炎症, 是個複雜過程, 可能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如:

尿酸鈉微晶體的形成:血液或滑囊液中, 尿酸鈉濃度達到飽和狀態, 即出現結晶沉澱。 所以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 與高尿酸血症程度呈正相關。 然而, 許多高尿酸血症病人, 終生無急性關節炎發作。 有些病人是在高尿酸血症持續多年後, 才有痛風發生。 相反, 少數急性痛風病人, 血尿酸濃度卻顯著低於飽和狀態。

還有一部分病人, 在降尿酸治療後, 誘發急性痛風, 即所謂尿酸鹽遊走性發作。

其機制可能與下述因素相關:①軟骨和滑囊液中含有多種蛋白多糖。 ②人體內中心體溫與人肢體遠端及外周關節腔內溫度之間, 有一定梯度。 ③結締組織的機械性損傷是引起發作的促發因素。 損傷促使關節腔滑囊表面尿酸鹽結晶脫落, 引致痛風發作。 急性痛風常在露宿野外發作, 並且常累及第一蹠趾關節, 與病人行走時, 此關節承受體重的應力最大有關。

白細胞在發作過程中的作用:在尿酸鈉微晶體導致急性關節炎發作中, 多形核白細胞起重要作用。 實驗表明, 以抗白細胞血清或萬古黴素造成動物白細胞減少後, 則尿酸鈉微晶體不能引起急性關節炎發作。

當白細胞恢復正常後, 多可導致炎症發作。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