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可導致造血系統疾病的常用藥物

造血系統疾病是指病變發生在血液、骨髓、脾、淋巴等造血系統, 表現在血細胞成分變化的一系列疾病, 包括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過敏性紫癜、白血病等。

不合理地使用部分藥物是導致上述疾病的病因之一, 但藥物導致造血系統疾病往往不如導致肝腎功能損害那樣被人們所重視。 2003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佈了第3期《藥品不良反應資訊通報》, 強調了葛根素注射劑可引起急性血管內溶血的危害性。

但通報發佈之後的兩年中,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病例報告資料庫又收到該藥新發的不良反應病例報告1006例,

其中因急性血管內溶血死亡者8例, 可謂觸目驚心。 2006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第10期《藥品不良反應資訊通報》中, 再次對該藥引起急性血管內溶血進行了專題通報, 並同時發佈了《關於加強葛根素注射劑管理的通知》。

部分常用藥物導致造血系統疾病是主要的藥物不良反應之一。 例如:利巴韋林是抗病毒的常用藥, 其最主要的毒性是溶血性貧血, 第12期《藥品不良反應資訊通報》中指出部分患者口服後的1-2周內可出現血紅蛋白下降, 並伴有心肺方面的副作用。 又如: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是解熱鎮痛的常用藥, 其主要不良反應之一為粒細胞缺乏、血小板減少、高鐵血紅蛋白血症、貧血等。

因此, 患者用藥需警惕藥物導致的造血系統疾病, 特別是有造血系統疾病家族史的患者、老年人、嬰幼兒、孕婦以及心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 使用此類藥物不可超過常用劑量, 因病需長期使用者應定期檢查血常規, 包括血紅蛋白水準、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等, 出現異常及時就醫。

以下是部分可導致造血系統疾病的常用藥物:

青黴素類抗菌藥(如苯唑西林鈉)可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

頭孢菌素類抗菌藥(如頭孢氨苄)可引起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減少, 嗜酸性粒細胞升高。

氨基苷類抗菌藥(如鏈黴素)可引起粒細胞減少、溶血性貧血。

磺胺類抗菌藥(如複方新諾明)可引起粒細胞減少、貧血、血小板減少、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

喹諾酮類抗菌藥(如洛美沙星)可引起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減少、嗜酸性粒細胞升高。

硝咪唑類抗菌藥(如甲硝唑)可引起血象改變、白細胞減少。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