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女性不孕的研究源遠流長, 現存古典著作《易經·爻辭》中就有“婦孕不育”和“婦三歲不孕”的記載。 《千金要方》稱之為“全不產”或“斷續”。 “脈經”稱之為“無子”。 中醫認為, 女子二七及腎氣盛, 天癸至, 任脈通, 沖脈盛, 生殖之精施泄, 若此時兩性相交, 兩精結合, 即成胎孕。 女性不孕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屬於先天性缺陷, 如螺、紋、鼓、角、脈;另一類屬於後天病理性不孕, 臨床上常見的腎虛(腎陽虛、腎陰虛)、肝鬱、痰濕、血瘀、濕熱等。
腎主生殖, 女性不孕與腎關係密切。 腎氣旺盛, 精血充沛, 任通沖盛, 兩精相搏, 才能受孕。 由於某些病理因素影響了上述某一環節的正常功能,
歷代醫籍中辟有“求嗣”、“種子”、“嗣育”等篇, 為後人研究不孕症提供了豐富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