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歌:桑菊飲中桔梗翹, 杏仁甘草薄荷繞, 蘆根為引輕清劑, 熱盛陽明入母膏。
方義:本證由風溫之邪外傷皮毛, 上犯於肺, 導致肺氣不宣所致, 治療以疏風清熱, 宣肺止咳為主。 方中桑葉、菊花甘涼輕清, 疏散上焦風熱, 且桑葉善走肺絡、清瀉肺熱為主藥。 輔以薄荷助桑、菊疏散上焦之風熱;杏仁、桔梗以宣肺止咳;連翹苦寒清熱解毒, 蘆根甘寒清熱生津止渴, 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 且有疏風清熱、宣肺止咳作用, 為使藥。
桑菊飲的用法用量組成:杏仁6克, 連翹4.5克, 薄荷2.4克, 桑葉7.5克, 菊花3克, 苦梗6克, 甘草2.4克, 葦根6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 煮取200毫升, 日二服。
加減:二三日不解, 氣粗似喘, 燥在氣分者, 加石膏、知母以清解氣分之熱;舌絳, 暮熱甚燥, 邪初入營, 加元參, 犀角以清營分熱;在血分者, 去薄荷、葦根, 加細生地、玉竹、丹皮各6克;肺熱甚, 加黃芩, 渴甚者, 加天花粉以生津止咳;咽喉紅腫疼痛者, 加玄參、板藍根清熱利咽;咳嗽咳血者, 加白茅根、茜草根涼血止血。
桑菊飲的功效主治功效:疏風清熱, 宣肺止咳。
主治:風溫初起。 咳嗽, 身熱不甚, 口微渴, 苔薄白, 脈浮數者。
運用:本方用於治療風溫初起, 臨床應用以咳嗽, 身熱不甚, 口微渴, 苔薄白, 脈浮數為辨證要點。
桑菊飲的禁忌若風寒感冒, 不宜使用。
因方中藥物均為輕清之品, 故不宜久煎。
桑菊飲的文獻摘要《溫病條辨》:“此辛甘化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