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禁—《黃帝內經·靈樞》第六十一篇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聞刺有五禁,何謂五禁?岐伯曰:禁其不可刺也。黃帝曰:余聞刺有五奪。岐伯曰:無瀉其不可奪者也。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過。岐伯曰:補瀉無過其度。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逆。岐伯曰:病與脈相逆,命...
2017-03-07 -
邪客—《黃帝內經·靈樞》第七十一篇
黃帝問于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伯高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
2017-03-07 -
癰疽—《黃帝內經·靈樞》第八十一篇
黃帝曰:余聞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穀,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於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經紀,周...
2017-03-07 -
《靈樞》選錄之邪客第七十一
手太陰之脈,出於大指之端,內屈,循白肉際,至本節之後太淵,留以澹,外屈,上於本節下,內屈,與陰諸絡會於魚際,數脈並注,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於寸口而行,上至於尉內廉,入於大筋之下,內屈,...
2017-03-07 -
《靈樞》選錄之五禁第六十一
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逆。 岐伯曰:病與脈相逆,命曰五逆。 黃帝曰:何謂五逆? 岐伯曰:熱病脈靜,汗已出,脈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脈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胭肉破,身熱,脈偏絕,是三逆;淫而奪形、身...
2017-03-07 -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癰疽瘡腫第四十一
夫癰疽瘡腫之所作也,皆五臟六腑,畜毒不流則生[本作皆有]矣,非獨因榮衛壅塞而發者也。其行也有處,其主也有歸,假令發於喉舌者,心之毒也;發于皮毛者,發於肌肉者,脾之毒也;發於骨髓者,腎之毒也[闕肝毒]...
2017-03-07 -
《傅青主女科》女科下卷 小產 行房小產第五十一
妊婦因行房癲狂致小產,血崩不止。人以為火動之極也,誰知是氣脫之故乎!大凡婦人之懷妊也,賴腎水以蔭胎。水源不足,則火易沸騰。加以久戰不已,則火必大動,再至興酣顛狂,精必大泄。精大泄則腎水益涸,而龍雷相...
2017-03-07 -
《傅青主女科》女科下卷 難產 子死腹中難產第六十一
婦人有生產六七日,胞衣已破,而子不見下,人以為難產之故也,誰知是子已死於腹中乎!夫兒死於兒門之邊易辨,而死於腹中難識。蓋兒已到產門之邊,未死者頭必能伸能縮,巳死者必然不動,即以手推之,亦必不動如故。...
2017-03-07 -
《傅青主女科》女科下卷 產後 產後血崩第七十一
少婦產後半月,血崩昏暈,目見鬼神。人皆曰惡血沖心也,誰知是不慎房幃之過乎。夫產後業逾半月,雖不比初產之二三日,而氣血初生,尚未全複,即血路已淨,而胞胎之損傷未痊,斷不可輕於一試,以重傷其門戶。無奈少...
2017-03-07 -
《傅青主女科》產後編上卷 產後諸症治法 類傷寒三陰症第十一
潮熱有汗,大便不通,毋專論為陽明症;口燥咽幹而渴,毋專論為少陰症;腹滿液幹,大便實,毋專論為太陰症;又汗出譫語便閉,毋專論為腸胃中燥糞宜下症。數症多由勞倦傷脾,運化稽遲,氣血枯槁,腸腑燥涸,乃虛症類...
2017-03-07 -
《傅青主女科》產後編下卷 瀉第二十一
產後泄瀉,非雜症有食泄、濕泄、水穀注下之論,大率氣虛食積與濕也。氣虛宜補、食積宜消、濕則宜燥。然惡露未淨,遽難驟燥,當先服生化湯二三帖,化舊生新,加茯苓以利水道,俟血生,然後補氣以消食,燥濕以分利水...
2017-03-07 -
《傅青主女科》產後編下卷 骨蒸第三十一
宜服保真湯。先服清骨散。柴胡梅連湯:即清骨散作湯,速效。柴胡、前胡、黃連、烏梅(去核),各二兩,共為末聽用;再將豬脊骨一條,豬苦膽一個,韭菜白十根,各一寸,同搗成泥,入童便一酒盞,攪如稀糊,入藥末,...
2017-03-07 -
《脈經》脈經卷第六 三焦手少陽經病證第十一
三焦病者,腹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為本,留則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於脈。取委陽。 少腹病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太陽大絡,視其絡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
2017-03-07 -
《脈經》脈經卷第七 病可灸證第十一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賁豚。氣從少腹上撞者,灸其核上一壯,與桂枝加桂湯。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 少陰病,其人吐利,手足不逆,反發熱,不死。脈不足者,灸其...
2017-03-07 -
《脈經》脈經卷第七 熱病十逆死證第二十一
熱病,腹滿脹,身熱者,不得大小便,脈澀小疾,一逆見,死。 熱病,腸鳴腹滿,四肢清泄注,脈浮大而洪不已,二逆見,死。 熱病,大衄不止,腹中痛,脈浮大絕,喘而短氣,三逆見,死。 熱病,嘔且便血,奪形肉,...
2017-03-07 -
《脈經》脈經卷第八 平腹滿寒疝宿食脈證第十一
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下部閉塞,大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腹滿時減,減複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 趺...
2017-03-07 -
《脈經》脈經卷第十 手檢圖三十一部
經言:肺者,人之五臟華蓋也,上以應天,解理萬物,主行精氣,法五行、四時,知五味。寸口之中,陰陽交會,中有五部。前、後、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為九道。浮、沉、結、散,知邪所在,其道奈何?歧...
2017-03-07 -
《脈經》選錄之三焦手少陽經病證第十一
三焦病者,腹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為水,留則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赤見於脈,取委陽。 少腹病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太陽大絡,視其結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腫,...
2017-03-07 -
潤膚方十一
幹雞頭實(去殼)、忍冬莖葉(金銀花)、幹藕各500克。 將3味為片段,於甑內炊熟曝幹,搗羅為末。 每日食後,冬湯浸水後服5克。 本方健脾延年,壯膚悅色。
2017-03-07 -
明目方十一
黃芪、炙甘草、防風、當歸各15克,蔓荊子各12克; 升麻、柴胡各21克。以水2碗,煎至1碗,去滓,稍熱服每日1劑。 本方調補脾氣,助陽活血,促進氣血流通,增加胞瞼肌力,保持肌膚彈性; 防止胞...
2017-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