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毒熾盛型瘡瘍走黃
治療方法:疔毒複生湯。 證候表現:如丁釘之狀,其形小,其根深,隨處可生,若疔毒將欲走黃。 處方:急服疔毒複生湯。 出處:《外科心法》·卷四(卷)·發無定處(篇) 原文:若疔毒將欲走黃,急服疔毒複生湯。
2017-03-04 12 -
熱入營血型瘡瘍走黃
治療方法:犀角地黃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若神昏譫語者,加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如咳吐痰血者,加象貝母、天花粉、藕節炭、鮮茅根涼血止血;咳喘者,加服鮮竹瀝30—60ml。 證候表現:壯熱持續不退;夜晚加重,躁擾不安,神識昏蒙,嚴重時可見神昏
-
氣陰兩燔型瘡瘍走黃
治療方法:黃連解毒湯合清營東加減。如高熱不退,熱盛動風,拘急抽搐者,加羚羊角粉0.5一1g沖服;若大便秘結,加生大黃、芒硝瀉下熱滯、急下存陰。 證候表現:有局部走黃特徵;寒戰高熱,汗出口渴,頭痛煩躁,小便短赤;舌質紅絳,苔黃幹,脈洪數
-
毒盛入血型走黃
症狀:原發病灶處忽然瘡頂陷黑無膿,腫勢散漫,迅速向周圍擴散,邊界不清,失去護場,皮色暗紅不鮮;全身寒戰,高燒,頭痛,煩躁,胸悶,四肢酸軟無力;舌質紅絳,舌苔多黃糙,脈洪數或弦滑數。 治則治法:涼血清熱解毒。 方藥: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鑒
2017-03-04 18 -
風溫化火型癰(耳癰)
治療方法:龍膽瀉肝湯。 證候表現:或至三、五日後,脹痛更甚,身熱不和;脹痛時如針刺,內成膿矣。 病因病機:風溫化火,必挾肝邪上升。 處方:用羚羊角、丹皮、山梔、鉤勾、夏枯草,或龍膽瀉肝湯。 出處:《瘍科心得集》·卷上(卷)·辨耳癰耳菌虛
-
風溫襲阻型癰(耳癰)
病因病機:如風溫襲阻。 證候表現:初起必寒熱往來,頭痛,耳中腫脹,脈弦硬數,似乎瘧狀。 治療方法:小柴胡湯。 處方:用牛蒡、荊芥、薄荷、夏枯草、丹皮、山梔,或小柴胡湯。 出處:《瘍科心得集》·卷上(卷)·辨耳癰耳菌虛實論(篇) 原文:如
-
氣陰兩虛型癰(懸癰)
治療方法:清心蓮子飲加制甘草。 證候表現:小便澀而脈無力者;懸癰。 處方:清心蓮子飲加制甘草。 出處:《景嶽全書》·卷之四十六賢集外科鈐(下)(卷)·懸癰(六四)(篇) 原文:小便澀而脈無力者,清心蓮子飲加制甘草。
-
肝膽濕熱型癰(懸癰)
治療方法:龍膽瀉肝湯。 證候表現:初起腫痛而小便赤澀者。 病因病機:肝經濕熱也。 處方:龍膽瀉肝湯主之。 出處:《瘍科心得集》·卷中(卷)·辨囊癰懸癰論(篇) 原文:初起腫痛而小便赤澀者,肝經濕熱也,龍膽瀉肝湯主之。
-
熱毒壅盛型癰(懸癰)
治療方法:消毒散加山甲皂角刺。 證候表現:如十餘日後,腫勢已成,不得內消。 處方:宜托裡消毒散加山甲、皂角刺,服之自破。 出處:《外科正宗》·卷之三(卷)·下部癰毒門(門) 原文:如十餘日後,腫勢已成,不得內消,宜托裡消毒散加山甲、皂角
2017-03-04 19 -
濕熱蘊結型癰(懸癰)
治療方法:初起氣壯實者,宜用九龍丹瀉去病根。稍虛者,仙方活命飲利去濕熱。 證候表現:生於篡間,尚未成膿,小水澀滯者。 治則治法:宜用九龍丹瀉去病根。 方用:初起氣壯實者,宜用九龍丹瀉去病根。稍虛者,仙方活命飲利去濕熱。 處方:九龍丹。
-
寒凝濕滯型癰(臀癰)
治療方法:萬靈丹、桂枝和營湯。 證候表現:臀癰生於臀上胯下近大腿處;形大如盤,腫闊盈尺,上覆其腰,下遮其胯。如漫腫色白,脈虛弱者。 病因病機:此寒凝濕滯,氣血兩虛。 處方:宜與桂枝和營湯,兼服萬靈丹發汗。 出處:《瘍科心得集》·卷中(卷
2017-03-04 26 -
脾胃氣虛型癰(臀癰)
證候表現:若脾虛不能消散,或不潰不斂者。 病因病機:若脾虛不能消散。 治療方法:六君子加川芎當歸黃芪。 處方:六君子加芎、歸、黃芪。 出處:《景嶽全書》·卷之四十六賢集外科鈐(下)(卷)·臀癰(五六)(篇) 原文:若脾虛不能消散,或不潰
2017-03-04 26 -
毒蘊五臟型癰(臀癰)
治療方法:內消沃雪湯、如意金黃散。 證候表現:臀癰生於臀上胯下近大腿處;形大如盤,腫闊盈尺,上覆其腰,下遮其胯。如初起患上有頭,紅熱墜重如石,口幹發熱者。 病因病機:此毒從五臟蘊積。 處方:宜內消沃雪湯通利積熱,外敷如意金黃散。 出處:
2017-03-04 10 -
腎陰虧損型癰(臀癰)
治療方法:六味丸加五味子。 病因病機:若陰虛不能消散。 證候表現:若陰虛不能消散,或作渴便淋者。 處方:六味丸加五味子。 出處:《景嶽全書》·卷之四十六賢集外科鈐(下)(卷)·臀癰(五六)(篇) 原文:若陰虛不能消散,或作渴便淋者,六味
2017-03-04 15 -
陽氣虧虛型癰(臀癰)
證候表現:若陽虛不能潰,或膿清不能斂者。 治療方法:補中益氣湯。 病因病機:若陽虛不能潰。 處方:補中益氣湯。 出處:《景嶽全書》·卷之四十六賢集外科鈐(下)(卷)·臀癰(五六)(篇) 原文:若陽虛不能潰,或膿清不能斂者,用補中益氣湯。
2017-03-04 13 -
熱毒熾盛型癰(頦癰)
治療方法:內疏黃連湯。 證候表現:一名頦癰,腫痛焮赤,若便秘,唇焦大渴者。 處方:宜內疏黃連湯。 治則治法:宜內疏黃連湯清之。 出處:《外科心法》·卷二(卷)·面部(篇) 原文:若便秘,唇焦大渴者,宜內疏黃連湯清之。
-
風熱痰毒型癰
症狀:多繼發於乳蛾、口疳、齲齒或頭面瘡癤之後,頸旁結塊,形如雞卵,灼熱疼痛。初起色白濡腫,逐漸皮色轉紅;惡寒發熱,頭痛項強,咽痛口幹,溲赤便秘。舌質紅,舌苔薄膩,脈滑數。 治則治法:散風清熱,化痰消腫。 方藥:牛蒡解肌湯(《瘍科心得集》
-
氣血兩虛型癰
症狀:膿水稀薄,瘡面新肉不生,色淡紅不鮮或暗紅,癒合緩慢;伴面色無華,神疲乏力,納少。舌淡胖,舌苔少,脈沉細無力。 治則治法:益氣養血,生肌收斂。 方藥:八珍湯(《正體類要》)加減。人參、白術、茯苓、當歸、白芍、地黃、川芎、甘草。
-
濕熱蘊阻型癰
症狀:發病前多有患側足、腿部皮膚破傷染毒史;腫塊發生在腹股溝或膕窩部,木硬腫脹,焮熱疼痛,患肢拘急,屈曲難伸;惡寒發熱,口苦且幹,納呆。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則治法:清利濕熱,和營活血。 方藥:活血散瘀湯(《醫宗金鑒》)合五神湯
-
熱盛釀膿型癰
症狀:患部腫勢高突,疼痛劇烈,焮紅灼熱,為釀膿。若皮膚紅腫發亮,痛如雞啄,腫塊變軟有應指感時,為膿已成。若潰後腫硬不消,紅熱不退,按之痛甚,膿腐較多者,為熱毒壅滯不去;常伴有高熱,口幹;舌質紅,舌苔黃,脈滑數。 治則治法:和營清熱,透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