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鎖肛痣的病證論治與預防
一、內治法 1、濕熱痰濁瘀結大便帶血,血色暗紅,或帶粘液,便次增多,肛門墜脹,裡急後重;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分析:濕熱痰濁蘊於腸道而不散則發為腫塊;熱傷血絡則大便帶血,濕熱為患則血色暗紅;日久血肉腐敗,則滲流膿血粘液;濕熱痰濁內
-
息肉痣的辨證論治與預防
本病以外治和手術治療為主,如伴出血,或多發性息肉者,可配合內治法。 一、內治法 1、熱傷腸絡大便帶血或滴血,色鮮紅,息肉表面糜爛充血或有滲血,大便時脫出或不脫出肛外;舌紅,苔黃,脈數。 辨證分析:濕熱濁氣內結,氣血壅滯,經絡不暢,發為息
2017-03-04 14 -
腋癰的辨證論治及預防
一、內治法 肝鬱痰火腋窩腫脹、疼痛,上肢活動不利;伴發熱,心煩,頭痛,口苦咽幹,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弦滑數。 辨證分析:肝郁氣滯,鬱久化火,氣鬱痰火之邪阻滯腋窩經絡,氣滯血瘀而成癰;熱毒蘊結,經絡不利,故上肢活動不利;痰火
-
腋癰的病因與診斷
腋癰是指生在腋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又名“夾肢癰”。其特點是腋下腫脹熱痛,皮色不變,伴惡寒發熱,上肢活動不利。相當於西醫的腋下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上肢皮膚破損染毒,或其他部位瘡瘍毒邪循經流竄所致;或因肝脾血熱兼恚怒氣鬱
-
頸癰的辨證論治與預防
一、痄腮多發於腮部,常雙側發病;色白漫腫,酸脹少痛;不會化膿,7—10天消退;有傳染性。 二、娶核本病為慢性頸部淋巴結炎。雖多由頭面瘡癤、口腔感染等疾病引起,但結核腫形較小,推之活動;一般不會化膿;無全身症狀。 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1
-
頸癰的病因與診斷
頸癰是發生在頸部兩側的急性化膿性疾病,俗名“痰毒”。相當於西醫的頸部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特點是初起局部皮色不變,腫脹,疼痛,灼熱,腫塊邊界不清。 病因病機 多因外感風溫夾痰熱或肝胃火毒夾痰熱侵襲少陽陽明之絡,蘊結於頸側而發;亦有因乳蛾、
2017-03-04 10 -
痰毒的治療與護理
痰毒積聚證是指腹股溝肉芽腫,可見於腹股溝假性橫痃形成,皮核相連,有的結核之間相互融合成塊,推之不移,自覺疼痛,舌紅,舌苔黃,脈弦滑。這是由於痰毒積聚,氣血瘀滯而成。 用藥治療 治療宜清熱解毒,軟堅散結。 常用方藥為五神湯合消瘰丸加減:
2017-03-04 10 -
青蛇毒的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1、濕熱瘀滯病變局部筋脈紅腫熱痛,或上下游走,肢體活動不利;多伴有發熱;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辨證分析:濕熱入侵,氣血瘀滯,筋脈不利,鬱而化熱,則筋脈紅腫熱痛,甚則肢體活動不利;或挾風邪,則上下游走;熱邪為患,則見發熱;舌
2017-03-04 11 -
青蛇毒的病因與診斷
青蛇毒是體表筋脈發生的炎性血栓性疾病。其臨床特點是:體表筋脈(靜脈)掀紅灼熱,硬腫壓痛,可觸及條索狀物,甚者可致惡寒發熱等症。相當於西醫的血栓性淺靜脈炎。 病因病機 濕熱毒邪入侵,以致筋脈氣血瘀滯,阻塞不暢。有的與靜脈注射有關。 診斷
-
環跳疽的辨證論治及預防
一、內治法 1、濕熱下注髖部筋骨隱隱作痛,活動受限,皮色發紅,局部腫脹,疼痛較劇,屈曲不伸;伴惡寒,發熱,頭痛,口渴,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分析:濕熱下注,經絡阻塞,氣血瘀滯,故筋骨活動不利及紅、腫、痛發作;濕熱泛溢全身
2017-03-04 12 -
環跳疽的病因與診斷
環跳疽是指發生在髖關節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其特點是好發于兒童,局部漫腫疼痛,影響關節屈伸活動,全身症狀嚴重,潰膿後難以收斂,容易造成殘廢。《外科大成》雲:“環跳疽生環跳穴,漫腫隱痛,尺脈沉緊,腿不能伸。”根據發生的部位不同,中醫有不同的名
2017-03-04 10 -
附骨疽的辨證論治及預防
一、內治法 1、濕熱邪滯起病急驟,患肢疼痛徹骨,胖腫骨脹,皮膚微紅微熱,按之灼熱;寒戰高熱,頭痛納差,口幹,溲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分析:濕熱邪毒蘊結於骨骼,以致經絡阻塞,氣血凝滯,阻塞不通,故疼痛徹骨,胖腫骨脹;濕熱毒邪郁阻
2017-03-04 12 -
附骨疽的病因與診斷
附骨疽是一種毒邪深沉、附著於骨的化膿性疾病。其特點是多發於四肢長骨,局部胖腫,附筋著骨,推之不移,疼痛徹骨,潰後膿水淋漓,不易收口,可成竇道,損傷筋骨。《備急千金方》雲:“以其無破,附骨成膿,故名附骨疽。”本病根據發病部位不同,又有不同
2017-03-04 13 -
少腹疽病證簡介
氣海在臍下一寸五分,丹田在臍下二寸,關元在臍下三寸,皆屬任脈經。此三穴或一穴發腫,即為少腹疽。高腫紅活,疼痛牽背,易潰稠膿者易治;若漫腫堅硬,綿潰腐爛,膿稀如水者難治。凡遇此證初起,急用艾灸腫頂,七壯至三七壯,以痛癢通徹為度,宜服仙方活
-
膻中疽病證簡述
一、病因 膻中疽,病名。指疽之發於膻中穴者,亦名膻中發疽、膻中發。見《證治準繩·外科》卷三。該病多因臟腑不和,肝氣鬱結所致。症見患處腫塊初起如粟大小,色紫堅硬,逐漸焮紅腫痛,並見有憎寒壯熱等症。 二、治療 治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可用仙
2017-03-04 11 -
背疽病證簡述
背疽,泛指生於背部的有頭疽。有頭疽,是癰疽之發於體表而有粟米樣瘡頭者。因其所生部位及形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上、中、下搭手,上、中、下發背,對串肩搭手、蓮子發、肩疽、發背、蓮蓬發、體疽發、腰疽、脾肚發、對心發、對臍發疽等。其名雖多
2017-03-04 45 -
腦疽病證概述
腦疽,病名。出《集驗背疽方》。又名對口、對口發、對口瘡、對口疽、對口疔、對口癰、腦漯、落頭疽、項疽、項中疽、腦後發、腦癰、大疽;屬虛則又稱為腦爍。即指生於腦後髮際正中的有頭疽。多因膀胱經濕熱邪毒上壅或陰虛火熾、熱邪上乘所致。因頭為諸陽之
-
足發背的辨證論治與預防
一、內治法 濕熱下注足背紅腫,灼熱疼痛,腫勢彌漫;伴寒戰高熱;噁心欲吐,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分析:濕熱毒邪與正氣相搏,故寒戰高熱;濕邪中阻,故噁心欲嘔、納差;濕熱內結,故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濕熱
2017-03-04 10 -
足發背的病因與診斷
足發背是發生在足背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其特點是全足背高腫掀紅疼痛,足心不腫。 《瘍醫大全》雲:“腳發背生於腳背筋骨之間,乃足三陰三陽之所司也,皆緣濕熱相搏,血滯于至陰之交或赤足行走沾染毒涎,抑或撞破誤觸污穢而成。”相當於西醫的足背部皮下
-
手發背的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1、熱毒蘊積手背部紅腫熱痛,皮膚濕爛;伴發熱、惡寒、口渴、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脈數。 辨證分析:風火濕熱之邪客於手背,蘊而化熱化毒;邪毒蘊積,經絡不通,故有紅,腫、熱、痛;邪毒與正氣相搏,故惡寒發熱;熱毒熾盛,故見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