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感厲氣型瘰鬁
治療方法:藿香正氣散。 病因病機:四時殺厲之氣感冒而成, 證候表現:其患耳、項、胸、腋驟成腫塊,令人寒熱頭眩,項強作痛。 治則治法:調其血、和其氣, 處方:藿香正氣散之類是也。 出處:《外科正宗》·卷之二(卷)·上部疽毒門(門) 原文:
-
誤食毒物型瘰鬁
治療方法:散腫潰堅湯。 病因病機:此不足寒熱,其患得於誤食蟲蟻、鼠殘不潔之物,又或汗液、宿茶、陳水混入而餐。 證候表現:累累如貫珠,連接三五枚,其患先小後大,初不覺疼,久方知痛。 治則治法:散其堅、和其血。 處方:散腫潰堅湯之類是也。
2017-03-04 10 -
脾虛痰滯型瘰鬁
治療方法:香砂六君子湯。 證候表現:瘰鬁馬刀潰破後食少便瀉者。 處方:宜香砂六君子湯。 出處:《外科心法要訣》·卷六十四(卷)·項部(篇) 原文:食少便瀉者,宜香砂六君子湯;
2017-03-04 10 -
血虛肝熱型瘰鬁
治療方法:逍遙散加丹皮炒梔子。 病因病機:血虛肝熱 證候表現:或瘡口出血,或紅膿者 處方:宜逍遙散加丹皮、炒梔子。 出處:《外科心法要訣》·卷六十四(卷)·項部(篇) 原文:血虛肝熱,或瘡口出血,或紅膿者,宜逍遙散加丹皮、炒梔子;
2017-03-04 11 -
心脾血虛型瘰鬁
治療方法:歸脾湯。 證候表現:瘰鬁馬刀潰破後虛煩不寐者。 處方:宜歸脾湯調理。 出處:《外科心法要訣》·卷六十四(卷)·項部(篇) 原文:虛煩不寐者,宜歸脾湯調理。
2017-03-04 12 -
痰鬱胸膈型瘰鬁
預後:此等之症,原自難醫,然而治之得法,正非不可救也。 治療方法:轉敗丹。 證候表現:人有久生瘰鬁,兩頸之間,盡多潰爛,下且及於胸膈之上,無非痰塊,已有頭破欲腐者矣,遂至身體發熱發寒,肌肉消痩,飲食少思,盜汗自汗,驚悸恍惚。 治則治法:
2017-03-04 15 -
鬱結生痰型瘰鬁
異名:故名鼠瘡,又名串瘡,言其如鼠之能穿也。 治療方法:消串丹。 證候表現:人有生痰塊於頸項,堅硬如石,久則變成瘰鬁,流膿出血,一塊未消,一塊複長,未幾又潰,或耳下,或缺盆,或肩上脅下,有流行串走之狀。 病因病機:世人為其食鼠竊餘物,以
2017-03-04 26 -
氣滯痰凝型瘰鬁
治療方法:逍遙散合二陳東加減。 證候表現:結塊腫大如豆粒,一個或數個不等。皮色不變,按之堅實,推之能動,不熱不痛;無明顯全身症狀;苔膩,脈弦滑。 病因病機:情志內傷,肝氣不舒,脾失健運,痰熱內生,隨經絡循至頸部,痰凝氣結而成結塊;病在初
2017-03-04 11 -
陰虛火旺型瘰鬁
症狀:頸部腫塊逐漸增大、融合、成串排列,與皮膚粘連,皮色暗紅,腫塊推之不動,漸有疼痛;潮熱盜汗,口乾咽燥,面色晦暗,失眠多夢;女性月經先多後少,漸至閉經;舌質紅,舌苔少,脈細數。 治則治法:滋陰降火,化痰消腫。 方藥:知柏地黃丸(《醫宗
-
氣血兩虛型瘰鬁
症狀:頸部腫塊破潰,膿出清稀,膿液中夾有敗絮樣物,瘡口經久不愈,瘡周腫勢界限不清;形體消瘦,面色無華,精神倦怠,納差、不寐,頭暈乏力,心悸氣短;女性月經量少色淡;舌質淡嫩,舌苔薄,脈細無力。 治則治法:益氣養血,扶助正氣。 方藥:香貝養
-
肝鬱氣滯型瘰鬁
症狀:頸部一側或兩側腫塊大如豆粒,脹痛或隱痛,數量不等,皮色不變,按之堅實,推之能動;胸脅作脹,煩躁易怒,納少口幹;舌苔薄白或薄黃,脈弦細或弦滑。 治則治法:疏肝理氣,化痰散結。 方藥:開鬱散(《洞天奧旨》)加減。柴胡、當歸、白芍、白術
2017-03-04 15 -
內陷的病證論治及預防
一、內治法 1、火陷證主症見“診斷”。 辨證分析:火毒之邪熾盛,故見壯熱口渴,便秘尿黃;邪毒內陷入營,擾亂心神,故煩躁不安,神昏澹語;陰液不足,毒邪阻滯,則瘡口千枯無膿,悶熱劇痛,瘡色紫滯;由於正不勝邪,邪毒內陷,則瘡頂不高,根盤散漫。
-
內陷的病因與診斷
凡生瘡瘍,正不勝邪,毒不外泄,反陷入裡,客于營血,內傳臟腑,稱之為“內陷”。 臨床以有頭疽併發內陷者較為多見,因此又稱為“疽毒內陷”。其特點是瘡頂忽然下陷,根盤散漫不收,膿腐不透或膿少而薄,伴邪盛熱極,或正虛邪盛,或陰陽兩竭的全身證候。
-
邪勝熱極型內陷
症狀:多發生於疽證1~2候的毒盛期;局部瘡頂不高,根盤散漫,瘡色紫滯,瘡口乾枯無膿,灼熱劇痛;壯熱口渴,便秘溲赤,煩躁不安,神昏譫語,或脅肋偶有隱痛;舌質紅絳,舌苔黃糙,脈洪數。 治則治法:清熱涼血解毒,養陰清心開竅。 方藥:清營湯(《
2017-03-04 16 -
脾腎陽衰型內陷
症狀:多發於疽證4候的收口期;局部腫勢已退,瘡口腐肉已盡,膿水稀薄色灰或偶帶綠色,新肉不生,狀如鏡面,光白板亮,不知疼痛;全身出現虛熱不退,形神萎頓,納食日減,或有腹痛便泄,自汗肢冷,氣息低促;舌質淡紅,舌苔薄白或無苔,脈沉細或虛大無力
-
正虛邪盛型內陷
症狀:多發於疽證2~3候的潰膿期;局部膿腐,瘡口中央糜爛,膿少而薄,瘡色灰暗,腫勢平塌,散漫不聚,悶脹疼痛或微痛;全身出現發熱或惡寒,神疲食少,自汗脅痛,神昏譫語,氣息粗促;舌淡紅,舌苔黃膩或灰膩,脈象虛數。或體溫反而不高,肢冷,大便溏
-
陰傷胃敗型內陷
症狀:局部症狀同脾腎陽衰證;伴口舌生糜,納少口幹;舌質紅絳,舌苔光如鏡,脈象細數。 治則治法:生津益胃。 方藥:益胃湯(《溫病條辨》)加減。 北沙參、麥冬、地黃、玉竹等。
-
走黃的辨證論治借預防
一、內治法 1、氣陰兩燔有局部走黃特徵;寒戰高熱,汗出口渴,頭痛煩躁,小便短赤;舌質紅絳,苔黃幹,脈洪數。 辨證分析:火毒熾盛,內陷臟腑,人于營血,故見疔瘡腫勢軟漫,皰頂陷黑,熱邪人裡,正邪相爭,故寒戰,高熱,大渴,汗出,小便短赤;熱邪
-
走黃的病因與診斷
走黃是疔毒走散,內攻臟腑所致的一種急性全身性危重病證。《瘡瘍經驗全書·疔瘡》雲:“療瘡初生時,紅軟溫和,忽然頂陷黑,謂之‘癀走’,此證危矣。”癀走,即走黃。該書作者竇漢卿從局部表現特徵論述了該病屬逆證範疇。《<> 病因病機 生療之後,火
-
火毒內攻型瘡瘍走黃
治療方法:七星劍湯。 證候表現:已走黃者,令人心煩昏憒 處方:急用七星劍湯以救之。 出處:《外科心法要訣》·卷七十二(卷)·發無定處(上)(篇) 原文:已走黃者,令人心煩昏憒,急用七星劍湯以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