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發背的病因與診斷
手發背是生在手背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其特點是全手背漫腫,紅熱疼痛,手心不腫,日久可損筋傷骨。《醫宗金鑒》雲:“初起形如芒刺,漸感疼痛,高腫紅活。”相當於西醫的手背部皮下疏鬆結締組織的化膿性炎症。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風火濕熱之邪,結聚於手
2017-03-04 32 -
臀癰的病證論治
一、內治法 1、濕火蘊結臀部紅腫熱痛,或濕爛潰膿;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納食欠佳;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 辨證分析:因感受濕熱火毒之邪,蘊結于臀部,營氣不從,逆於肉理,故臀部紅腫熱痛;濕熱火毒蘊久,化腐成膿,故臀部肌肉濕爛流膿;濕熱之邪
2017-03-04 11 -
臀癰的病因與診斷
臀癰是發生在臀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其特點是病位較一般癰深,範圍也大,采勢急驟,容易腐潰,相當於西醫的臀部蜂窩組織炎。 病因病機 多由濕熱火毒蘊結,或肌肉注射時感染毒邪,營氣不從,逆於肉理而成。 診斷 初起臀部一側紅腫熱痛,患肢步行困難,
-
臍癰的辨證論治及預防
一、內治法 1、濕熱火毒臍中腫脹,皮色紅,疼痛;伴發熱,口幹口苦,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 辨證分析:濕熱毒邪蘊結於臍中,致毒滯血瘀,故腫脹疼痛;濕熱蘊久化火,故全身發熱,口幹口苦,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紅、苔薄黃、
-
臍癰的病因與診斷
臍癰是指生於臍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本病多見於初生嬰兒。多因結紮、剪斷臍帶,或在包紮處理時感染毒邪而發病。也可由於臍部的先天性畸形卵黃管殘留症或臍尿管閉合不全而繼發感染邪毒引起。其特點是初起臍部微腫,漸大如瓜,膿稠無臭則易愈,膿水臭穢則成
-
疫疔的辨證論治與預防
一、內治法參照“顏面部疔瘡”。另內服蟾酥丸6粒,分2次吞服。 二、外治法初起用玉露膏摻蟾酥合劑;腐肉未脫,摻10%蟾酥合劑或五五丹;腐脫新生,摻生肌散。 其他療法 抗生素治療青黴素為首選,每日160萬單位至320萬單位,分次肌注;或四環
-
疫疔的病因與診斷
疫療是皮膚接觸疫畜染毒而生的一種特殊療瘡,具有傳染性,又稱為“魚臍療”、“紫燕疔”。其特點是初起如蟲叮水皰,很快乾枯壞死如臍凹,全身症狀明顯,有傳染性,職業性,或濘發走黃。《證治準繩》雲:“若因剝割疫死牛馬豬羊,瞀悶身冷,遍體具有紫皰;
2017-03-04 12 -
爛疔的辨證論治與預防
流火常有反復發作史;局部皮色鮮紅,邊緣清楚;一般無水皰,即使有也較小,刺破後流出黃水,肉色鮮紅;無壞死現象。 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1、濕火蘊結患部灼熱腫脹劇痛,皮膚出現水皰或大皰,瘡面皮肉腐爛,有淺棕色混濁膿水溢出,臭穢,混有氣泡;伴
-
爛疔的病因與診斷
爛疔是一種發於皮肉之間,易於腐爛,病勢兇險的急性傳染性疾病。《備急千金要方》雲:“爛疔其狀色稍黑,有白瘢,瘡中潰有膿水流出,瘡形大小如匙面。”《諸病源候論·丁瘡候》雲:“亦有肉突起,如魚眼之狀,赤黑,慘痛徹骨,久結皆變至爛成瘡,瘡下深孔
-
蛇腹疔病證的簡述
蛇眼疔在甲旁生,甲後名為蛇背疔,蛀節疔生中節骨,蛇腹指內魚肚形,泥鰍疽生遍指腫,牽引肘臂熱焮疼,看生何指分經絡,總由臟腑火毒成。 (注)此證有五:如蛇眼疔生於指甲兩旁,形於豆粒色紫,半含半露,硬似鐵釘;蛇背疔生於指甲根後,形如半棗,色赤
-
蛇頭疔的辨證論治與偏方
一、辨證論治 初期: 主症:指端麻癢而痛,色紅不明顯。繼而刺痛,焮熱腫脹,腫勢逐漸擴大。 治法:內治:同“顏面部疔瘡”;外治:解毒消腫,可用玉露膏或金黃膏外敷。 方藥:內服藥參見“顏面部疔瘡”。可用鮮豬膽一枚套入患指,每日1次。 中期:
2017-03-04 18 -
手足部疔瘡的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1、火毒蘊結局部掀熱疼痛、腫脹、麻木作癢;伴惡寒發熱、周身不適等症;舌紅,苔黃,脈弦數。 辨證分析:火毒熾盛,蘊結於肌膚,以致局部氣血凝滯,經絡阻隔,故鍁紅腫脹疼痛;火毒蘊結,與正氣相搏,故伴惡寒發熱、周身不適;舌紅、苔黃、
-
手足部疔瘡的病因與診斷
手足部療瘡是指發生於手足部的急性化膿性疾患。由於發病部位、形態及預後不同,而有多種病名。生於指頭頂端者,叫蛇頭疔;生於指甲周圍者,叫沿爪療;發於指甲旁的,叫蛇眼疔:生於甲後者,叫蛇背療;生於手指螺紋的,叫螺療;生於手指骨節間的,叫蛀節疔
-
濕熱下注型手足疔瘡
症狀:足底部紅腫熱痛;伴惡寒,發熱,頭痛,納呆;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則治法:清熱解毒利濕。 方藥:五神湯(《外科真詮》)合萆薢滲濕湯(《瘍科心得集》)加減。茯苓、金銀花、牛膝、車前子、紫花地丁、萆薢、薏苡仁、黃柏、牡丹皮、澤瀉
-
熱勝肉腐型手足疔瘡
症狀:紅腫明顯,疼痛劇烈,肉腐為膿,潰後膿出,腫痛消退;如潰後腫痛不退,膿液不斷,可能是筋骨腐蝕;舌質紅,舌苔黃,脈數。 治則治法:清熱瀉火,解毒透膿。 方藥: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鑒》)、黃連解毒湯(《外台秘要》)加減。金銀花、野菊花、
2017-03-04 29 -
火毒凝結型手足疔瘡
症狀:局部紅腫疼痛,全身可見畏寒發熱,舌質紅,舌苔黃,脈數。 治則治法: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方藥: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鑒》)、黃連解毒湯(《外台秘要》)加減。金銀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蒲公英、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等。
-
顏面部疔瘡的辨證論治與預防
一、內治法 1、熱毒蘊結瘡形如粟粒,或癢或麻,可見紅腫熱痛,腫脹範圍3—6cm,頂高根深堅硬;伴惡寒發熱;舌紅,苔黃,脈數。 辨證分析:感受火熱之邪,熱毒蘊於肌膚,以致營衛不和,經絡阻隔,氣血凝滯;氣不通則腫,血不通則痛;火為陽邪,性熱
2017-03-04 10 -
顏面疔瘡病證概述
顏面疔瘡是指發生在顏面部、發病迅速、危險性較大的急性化膿性疾患。它包括現代醫學所稱顏面部疥和癰。此病如處理不當,易引起敗血症(相當於疔瘡走黃)。 本病臨床表現,初起顏面部皮膚上起一粟粒樣膿栓,自覺微癢或麻,以後漸漸紅腫熱痛,範圍約1~2
2017-03-04 15 -
熱毒凝結型顏面疔瘡
症狀:紅腫高突,根腳收束,發熱頭痛,舌質紅,舌苔黃,脈數。 治則治法: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方藥: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鑒》)合黃連解毒湯(《外台秘要》)加減。金銀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蒲公英、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等。
2017-03-04 11 -
火毒熾盛型顏面疔瘡
症狀:瘡形平塌,腫勢散漫,皮色紫暗,焮熱疼痛;伴有高熱,頭痛,煩渴,嘔惡,溲赤,便秘;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洪數。 治則治法:涼血清熱,解毒消腫。 方藥:犀角地黃湯(《千金要方》)合黃連解毒湯(《外台秘要》)合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鑒》)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