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陰兩傷型天皰瘡
治療方法:生脈飲合益胃東加減。 證候表現:皮損以脫屑、葉狀結痂、水皰不斷出現為主,病程較久;伴汗出,口渴,咽幹,煩躁不安,倦怠無力,大便幹結;舌質紅,苔少,脈細數。 病因病機:熱毒熾盛,耗傷陰津,肌膚失養,故皮膚以脫屑及葉狀結痂為主;熱
2017-03-04 11 -
表裡俱實型天皰瘡
治療方法:防風通聖散。 證候表現:天泡瘡形如水泡,皮薄而澤,或生頭面,或生遍身,故見於皮毛肌肉之間。如焮腫疼痛,脈數便結者。 病因病機:此表裡俱實也。 治則治法:宜防風通聖散雙解之。 處方:防風通聖散。 出處:《景嶽全書》·卷之四十六賢
2017-03-04 13 -
心火脾濕型天皰瘡
治療方法:清脾除濕東加減。高熱者,加生石膏、知母以清瀉熱邪;口腔糜爛甚者,加藏青果、金果攬以解毒利咽;水皰、糜爛嚴重者,加茵陳以清熱利濕。 證候表現:皮損以大皰為主,有口舌糜爛,滲液;伴胃納呆滯,發熱心煩,小便短赤,大便幹結;舌苔黃膩,
-
暑濕熱蘊型天皰瘡
證候表現:天泡瘡形如水泡,皮薄而澤,或生頭面,或生遍身,故見於皮毛肌肉之間;如外多毒水。 治療方法:金黃散。 處方:金黃散。 出處:《景嶽全書》·卷之四十六賢集外科鈐(下)(卷)·天泡瘡(七十)(篇) 原文:如外多毒水,以金黃散敷之,無
-
熱毒熾盛型天皰瘡
治療方法:解毒瀉心東加減。若發熱高,煩躁甚,加犀角以解熱清心;大便秘結,加生大黃通腑泄熱。 證候表現:發病急驟,紅斑,水皰,皮膚灼熱;伴身熱,口渴欲飲,煩躁不安,大便幹結,小便黃;舌質紅絳,苔少而幹,脈弦數。 病因病機:熱毒熾盛,迫血妄
-
土風瘡病證概述
土風瘡指因肌腠虛疏,複感風邪所致,以狀如風疹而頭破,乍發乍瘥為特徵的皮膚病。證見狀若風疹,瘙癢難忍,搔之破潰而成瘡,類似於丘疹性蕁麻疹。 病因病機 由肌腠虛疏,風塵入於皮膚;或因內蘊濕熱,複感風邪蟲毒;內有食滯,外感風邪所致。 臨床表現
2017-03-04 16 -
頑濕聚結病證簡述
頑濕聚結是因體內蘊濕,外感風毒或蟲咬所致,以四肢發生灰褐色堅實結節,伴奇癢為特徵的皮膚病。相當於結節性癢疹。 一、診斷依據 1、皮損呈半球形隆起,觸之堅實,散在孤立,色暗紅或灰褐,陣作劇癢。 2、常發生於四肢伸側,尤以小腿伸側為多見。
2017-03-04 12 -
四彎風的病因與診斷
四彎風 (西醫病名:異位性皮炎):指肘、膝關節曲側窩之濕瘡。出《醫宗金鑒》卷七十一。多因風邪夾濕熱之氣襲於腠理而鬱結不去所發,以兒童為多見。好發於兩側對稱之肘窩、膕窩、踝關節內側等處。初起,見患處皮膚漸顯紅斑,繼則見有丘疹、水泡,自覺瘙
2017-03-04 10 -
風襲腠理型四彎風
治療方法:三妙散。 證候表現:四彎風生腿腳彎,每月一發最纏綿,形如風癬,搔破成瘡癢難堪。(注)此證生在兩腿彎、腳彎,每月一發,形如風癬,其瘡無度,搔破津水,形如濕癬。 病因病機:形如風癬風邪襲。(注)屬風邪襲入腠理而成。 處方:法宜大麥
2017-03-04 45 -
腎囊風病證概述
腎囊風指生於陰囊部之瘡疹。出《醫宗金鑒》卷六十九。即腎囊風。腎囊風,指陰囊瘍癢發紅,或皮上生赤粟樣疙瘩,抓破脂水浸淫,或有灼熱感,久則皮膚漸變肥厚,皸裂,纏綿難愈的病證。 病因 陰囊濕疹的病因複雜,常是內外多種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誘因
-
臍瘡的辨證論治與療法
臍瘡病臍濕、臍瘡臨床上應辨常證與變證。僅見臍部發紅,創面腫脹,有膿水滲出,一般情況尚好為常證;若臍部紅腫,有膿性或血性滲出,伴煩躁不寧,甚則昏迷抽風為變證。 對臍血一病應辨輕證、重證。輕證一般出血量少,患兒精神,吮乳俱佳,無明顯全身不適
-
臍瘡的病因與診斷
臍瘡病是指小兒出生後斷臍結紮護理不善,或先天性異常而發生的臍部病證。其中臍部濕潤不幹者稱為臍濕;臍部紅腫熱痛,流出膿水者稱為臍瘡,血從臍中溢出者稱為臍血,臍部突起者稱為臍突。古代醫籍對臍部疾患記載甚多,認為臍濕、臍瘡、臍血發病與接生斷臍
-
膿窩瘡的治療方法
一、濕熱型 證見:皮疹為膿皰、膿痂及膿性潰瘍,自覺灼熱疼痛,可伴有發熱,疲乏不適,口乾渴等,大便幹結,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數或弦滑。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 方藥: 1、主方五味消毒飲(吳謙等《醫宗金鑒》)合龍膽瀉肝湯(李東
-
膿窩瘡簡介與診斷
膿窩瘡又稱“膿窠瘡”。一種易於接觸傳染的化膿性皮膚病,癒合較慢,愈後留有瘢痕。本病西醫稱之為深膿皰瘡。此症可因肺熱脾濕蒸郁而成,也可由於濕疹、痱子等經搔抓破皮而染毒所致,多見於兒童。多發於頭面,手臂,小腿等處。 表現為黃豆大的膿庖,周圍
2017-03-04 29 -
奶癬的治療與預防
一、治療 1、中醫中藥 治療當辨證:風熱盛者,治則宜清熱祛風;若濕熱重者,宜清熱祛濕。外治:幹型者可用潤肌膏之類;濕型宜用文蛤散,主要藥物:文蛤、輕粉、點紅川椒。先將文蛤打成細塊,鍋內炒黃色,次下川椒同炒黑色煙起為度,入罐內封口存性。次
-
奶癬的病因與診斷
奶癬,又名胎癬、胎瘡,為發于嬰兒的一種濕瘡,好發于嬰幼兒之頭面部,或可延展於其他部位。《聖濟總錄》論曰小兒體有風熱,脾肺不利,或濕邪搏於皮膚,壅滯血氣,皮膚頑厚,則變諸癬。或斜或圓,漸漸長大,得寒則稍減,暖則癢悶,搔之即黃汁出,又或在面
-
灰指甲的臨床表現與診斷
灰指甲學名甲癬,常由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等各種真菌引起。少數由其他絲狀真菌、酵母樣菌及酵母菌引起,偶爾也可由孢子菌、鐮刀菌及土色麯黴等引起,大多見於營養不良的甲。 臨床表現 1、甲下型甲癬 常從甲板兩側或末端開始,多先有
-
風盛血燥型腳濕氣
治療方法:可選用皮脂膏或雄黃膏外搽,可選用1:1500高錳酸鉀溶液、3%硼酸溶液或二礬湯浸泡15分鐘。 證候表現:多見於足趾間及足底等處,皮膚角化過度,乾燥,粗糙,脫屑,皸裂。多見於老年患者。 療法:可選用皮脂膏或雄黃膏外搽,可選用1:
2017-03-04 15 -
濕熱壅盛型腳濕氣
治療方法:可選用1:1500高錳酸鉀溶液、3%硼酸溶液或二礬湯浸泡15分鐘,次以皮脂膏或雄黃膏外搽。 證候表現:多見於3、4趾縫間。表現為趾間潮濕,皮膚浸漬發白,除去白皮,基底呈鮮紅色,劇烈瘙癢。此型易併發感染。 療法:可選用1:150
-
濕毒襲表型腳濕氣
治療方法:可選用1號癬藥水、2號癬藥水或複方土槿皮酊外搽。 證候表現:為成簇或分散的皮下水皰,有瘙癢感,數天后水皰吸收隱沒,疊起白皮。 療法:可選用1號癬藥水、2號癬藥水或複方土槿皮酊外搽。 出處:《中醫外科學》·分論(卷)·第六章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