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外科>正文

奶癬的病因與診斷

奶癬, 又名胎癬、胎瘡, 為發于嬰兒的一種濕瘡, 好發于嬰幼兒之頭面部, 或可延展於其他部位。 《聖濟總錄》論曰小兒體有風熱, 脾肺不利, 或濕邪搏於皮膚, 壅滯血氣, 皮膚頑厚, 則變諸癬。 或斜或圓, 漸漸長大, 得寒則稍減, 暖則癢悶, 搔之即黃汁出, 又或在面上, 皮如甲錯乾燥, 謂之奶癬。

初起者形似粟米, 或散發, 或密集群聚, 疹色紅赤, 搔之即起白屑, 其形若癬樣。 不起泡, 不流水者稱幹斂瘡, 偏于風熱盛者;若皮膚起粟, 瘙癢無度, 破則流水, 浸淫成片, 稱為濕斂瘡, 為偏於濕熱者。 奶癬是在嬰兒出生2~3個月時開始發病,

一般在l~2歲以後, 奶癬會自然減輕消退。 本病症狀可見于西醫診斷的嬰兒濕疹。

病因

病因有先天的體質因素, 也有後天營養失調。

中醫認為本病多因懷孕時父母多食辛辣、魚腥海味等發物或情志內傷, 肝火內動, 遺熱于兒所致或者生後喂乳失當, 飲食不節, 脾胃薄弱;過食肥甘脾失健運, 濕熱內生而發生。

另外, 營養過多、消化不良、衣著不當等都是本病的好發因素。 患者常是先天性過敏體質, 約有3/4的患者父母雙方或單方有過敏性疾病病史。

診斷

1、奶癬多發於出生後1~3個月的嬰兒。

2、好發于顏面, 尤以雙頰或額部多見, 也可發於頸、肩胛、軀幹及四肢。

3、皮損為紅斑、丘疹、丘皰疹, 可融合成片。 表面有糜爛、滲液或黃色痂皮, 境界不清, 亦有乾燥淺紅斑及丘疹,

表面有少許糠秕樣鱗屑。

4、自覺劇癢, 患兒常搔抓、煩躁哭鬧。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