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濕熱相摶型腳濕氣
治療方法:漏蘆湯、犀角散、龍骨散。 證候表現:腳氣瘡在足膝生,壯熱腫痛津黃水,心神煩躁犀角靈。(注)此證生於足膝,故令腳膝生瘡,癢痛作腫,破津黃水,形類黃水瘡,惟身體壯熱,心神煩躁,經久難瘥。 病因病機:濕熱相摶風氣乘。(注)由濕熱內摶
2017-03-04 22 -
鵝掌風的臨床表現與診斷
鵝掌風俗稱手癬主要由紅色毛癬菌(約占55.6%)、須癬(石膏樣)、毛癬菌(約占22.7%)等感染引起。本病主要通過接觸傳染,手癬感染的重要誘因有雙手長期浸水、摩擦受傷、接觸洗滌劑和溶劑等,故手癬在某些行業中發病率可相當高。患者以青年和中
-
血燥寒凝型鵝掌風
證候表現:並可延及手背、腕部,若反復發作,可致手掌皮膚肥厚,枯槁乾裂,疼痛,屈伸不利,宛如鵝掌。 出處:《中醫外科學》·分論(卷)·第六章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篇) 原文:並可延及手背、腕部,若反復發作,可致手掌皮膚肥厚,枯槁乾裂,疼痛,
2017-03-04 11 -
血燥風凝型鵝掌風
證候表現:鵝掌風生掌心間,皮膚燥裂紫白斑。(注)此證生於掌心,初起紫白斑點,疊起白皮,堅硬且厚,幹枯燥裂,延及遍手。 病因病機:楊梅餘毒血燥熱,兼受風毒凝滯源。(注)此證生於掌心,由生楊梅餘毒未盡,又兼血燥,複受風毒,凝滯而成 處方:外
2017-03-04 23 -
濕毒襲表型鵝掌風
證候表現:水皰散在或簇集,不斷蔓延,瘙癢難忍。 出處:《中醫外科學》·分論(卷)·第六章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篇) 原文:水皰散在或簇集,不斷蔓延,瘙癢難忍。
2017-03-04 12 -
肥瘡的分型治療與預防
一、辨證分型 1、風濕毒聚 證見黃痂污穢,毛髮枯黃易落,瘙癢無休,走竄漫延。舌紅,苔薄,脈浮或滑。 2、濕熱毒聚 證見黃痂黏著,頭皮潮紅,按之疼痛,糜爛溢膿。伴寒熱頭痛,口渴咽幹。舌紅,苔黃或膩,脈滑數。 二、治療 治療宜殺蟲清熱解毒利
-
肥瘡的病因表現與診斷
肥瘡是多發生在頭部的一種癬,以結黃痂、發禿落為特徵,可見于現代醫學中的黃癬。 病因病機 肥瘡多因脾胃濕熱蘊蒸,上攻頭皮所致;或因汙手摸頭、枕頭和理髮工具不清潔等傳染毒邪而成。初起為紅色丘疹,或有膿皰,幹後結痂,顏色蠟黃,形如黃豆,外觀如
2017-03-04 19 -
白禿瘡的辨證分型與治療
一、辨證分型 1、血虛風燥 證見皮損呈灰白色斑片,瘙癢,毛髮乾枯,易於折斷,面色晦黃。舌淡紅,苔薄白,脈濡細。 2、濕熱毒聚 證見皮損呈紅斑腫脹,丘疹膿皰,結黃色痂,多有發熱,身疼。舌紅,苔薄黃,脈滑數。 二、治療 治療以外用殺蟲解毒藥
-
白禿瘡的病因表現與診斷
白禿瘡是多發生在頭部的一種癬,以脫白屑,久則毛髮折斷脫落成禿瘡為特徵的皮膚癬菌感染性疾病。臨床表現可見于現代醫學中的白癬。 病因 本病記載首見於隋代《諸病源候論》。明代《外科正宗》中已有明確指出其致病因素和傳染途徑。以後諸家均認為是接觸
-
風襲蟲生型白禿瘡
治療方法:麥餞散。 證候表現:禿斑乾枯作癢者, 病因病機:內必有蟲, 處方:宜用麥餞散搽之,蟲死、風散、發生可愈。 宜忌:後忌動風、發物等件。 出處:《外科正宗》·卷之四(卷)·雜瘡毒門(門) 原文:禿斑乾枯作癢者,內必有蟲,宜用麥餞散
2017-03-04 16 -
氣滯不潮型白禿瘡
治療方法:潤肌膏。 證候表現:如禿斑光潤不癢, 病因病機:內血已潮, 處方:以姜蘸潤肌膏常擦,其發漸生。 出處:《外科正宗》·卷之四(卷)·雜瘡毒門(門) 原文:如禿斑光潤不癢,內血已潮,以薑蘸潤肌膏常擦,其發漸生。
2017-03-04 38 -
風盛血燥型白禿瘡
治療方法:拔發療法:其方法為剪髮後每天用0.5%的明礬水或熱肥皂水洗頭,然後在病灶處敷藥再用薄膜蓋上,包紮固定。每天如上法換藥1次。敷藥1周頭髮比較鬆動時,即用鑷子將病發連根拔除(爭取在3天內拔完)。拔發後繼續薄塗原用藥膏,每天1次,連
2017-03-04 13 -
胃熱生風型白禿瘡
治療方法:先宜用治禿瘡洗方,再用豬肉湯洗之,隨擦躑躅花油。 證候表現:日久延漫成片,發焦脫落,即成禿瘡。 處方:先宜艾葉鴿糞煎湯。 方用:先宜用治禿瘡洗方,再用豬肉湯洗之,隨擦躑躅花油。 處方:豬肉湯。 處方:躑躅花油。 治則治法:以殺
2017-03-04 11 -
鼠乳病證概述
鼠乳,病名。指生於皮膚之小疣贅。出《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一。因其狀如鼠乳,故而得名。其病多因風邪搏於肌膚,或因肝虛血燥,筋氣不榮所致。常發生於頸項及胸背等處。症見初起患處生出粟米大或綠豆大的半球狀隆起物,表現可呈蠟樣光澤,境界清楚,中央凹
-
疣目的辨證論治
一、風熱血燥結節如豆,堅硬粗糙,色黃或紅;舌紅,苔薄,脈弦數。 辨證分析:風熱之邪搏於肌膚,或肝虛血燥,筋氣不榮,故結節如豆,堅硬粗糙,色黃或紅;舌紅、苔薄、脈弦數為風熱血燥之象。 治法:養血活血,清熱解毒。 方藥:治瘊方加減。咽喉疼痛
-
元氣虧損型梅毒
誤治:世人皆以為毒盛,多用敗毒之藥,誰知日敗毒而毒盛,瘡愈多而不易愈,往往有腐爛而死者,實可傷也。 治療方法:三生湯。 證候表現:自覺馬口門如針戳之痛,未幾而生魚口矣,未幾而生疳瘡矣,又未幾而遍身亦生瘡矣,黃膿氾濫,臭腐不堪。 病因病機
2017-03-04 18 -
肝腎火鬱型梅毒
治療方法:八正散、清肝導滯湯。 病因病機:一由男子欲念萌動,淫火倡狂,未經發洩,以致敗精濁血,留滯中途,結而為腫。 證候表現:生於陰前,以致腐爛如臼者,初起必先淋漓,溲溺澀痛,次流黃濁敗精,陽物漸損,甚則腫痛腐爛。 治則治法:治當疏利肝
-
濕熱鬱結型梅毒
證候表現:生於陰前,損破腐爛,以致便溺尿管內刺痛者。 治療方法:珍珠散、銀粉散、鳳衣散、五寶散、回春脫疳散、旱螺散。 處方:鳳衣散。 處方:旱螺散。 處方:珍珠散。 處方:銀粉散。 處方:回春脫疳散。 處方:五寶散。 出處:《外科心法》
-
熱毒壅盛型梅毒
證候表現:生於陰前,紅腫熱痛以致便溺尿管內刺痛者。 治療方法:治疳瘡方。 處方:以鯉魚膽汁敷之。 出處:《外科心法》·卷三(卷)·下部(篇) 原文:紅腫熱痛,以鯉魚膽汁敷之。
2017-03-04 15 -
脾肺受毒型梅毒
治療方法:萬靈丹。 病因病機:故氣化乃脾肺受毒。如氣化者,毒在皮膚,未經入裡。 證候表現:其患先從上部見之,皮膚作癢,筋骨不疼,其形小而且幹。 處方:宜服萬靈丹洗浴發汗,解散皮膚之毒。 出處:《外科正宗》·卷之三(卷)·下部癰毒門(門)
2017-03-04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