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虛毒盛型麻風
治療方法:萬靈丹、必勝散、苦參丸。 證候表現:年久肌破肉死者。 處方:先用必勝散疏通臟腑;次服萬靈丹,每日酒化一丸,通適血脈,服至一月,換服苦參丸,輕者半年,重者一載漸愈。 宜忌:或兼服酒藥,忌戒房事、厚味、動風等件,可保終年不發矣。
-
風毒入血型麻風
治療方法:類聚袪風散。 證候表現:遍身麻木,次起白屑紅斑,蔓延如癜,牙齦出血。 處方:用黃連、貫眾等分煎湯漱之。外搽類聚袪風散,兼用地骨皮、荊芥、苦參、細辛各二兩,河水煎湯,浸浴熏洗。 出處:《外科心法要訣》·卷七十三(卷)·發無定處(
2017-03-04 16 -
血虛毒盛型麻風
證候表現:以彌漫性浸潤或結節為主,損害多遍及全身,或形成“獅面”,口唇肥厚,耳垂腫大,鼻樑陷塌,鼻中隔穿孔,眼部損害可致失明,全身毛髮脫落,神經損害嚴重,可致面癱,手足運動障礙,畸形,潰瘍,指趾攣縮、變細,下肢水腫。淋巴結和各內臟器官受
-
風濕蘊結型麻風
證候表現:原發於面部、軀幹和四肢,分佈廣,不對稱,皮損為斑疹或斑塊,境界清楚,色紅或淡黃,部分中央有明顯的空白區,形成明顯的環狀,有鱗屑。皮損部感覺障礙明顯。眉毛易脫,多數淺神經有損害。 出處:《中醫外科學》·分論(卷)·第六章皮膚病及
-
蟹足腫辨證概述
有些人在受到外傷或者是開刀手術後的位置,其傷口癒合後所遺留下來的“疤痕”組織,比起想像起來應該的大小、還要大得多,這種外觀類似“螃蟹的前肢”、球狀突起物,稱為蟹足腫,最常見的是由於打卡介苗所遺留的上臂蟹足腫。 中醫治療原則 中醫對於蟹足
2017-03-04 11 -
肝鬱火旺型蟹足腫病
症狀:局部瘢痕紅腫疼痛,口幹口苦、情志易怒、目赤、失眠、便秘,舌苔薄黃,脈弦數。 治則治法:清肝瀉火,消腫止痛。 方藥:丹梔逍遙散加減。牡丹皮、梔子、白術、黑芝麻、柴胡、當歸、茯苓、甘草、芍藥、忍冬藤等。
2017-03-04 17 -
濕熱內蘊型蟹足腫病
症狀:局部瘢痕奇癢,倦怠、胸悶、大便或溏或結,舌苔黃膩,脈象濡數。 治則治法:清熱利濕,化瘀消腫。 方藥:四妙丸加減。蒼術、黃柏、薏苡仁、牛膝、晚蠶砂、澤蘭、車前子、當歸、赤芍藥、丹參、皂角刺等。
2017-03-04 12 -
氣滯血瘀型蟹足腫病
症狀:局部瘢痕質地堅硬、針刺樣疼痛,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象細弦或弦澀。 治則治法:活血化瘀,軟堅止痛。 方藥:血府逐瘀東加減。生地黃、桃仁、紅花、赤芍藥、當歸尾、參三七、莪術、三棱、炙山甲、土鼈蟲等。
2017-03-04 17 -
狐惑病病證簡介
狐惑病是一種與肝脾腎濕熱內蘊有關的口、眼、肛(或外☆禁☆陰)潰爛,並有神志反應的綜合征,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白塞氏綜合征。狐惑病首載于《金匱要略·百合病狐惑陰陽毒篇》:“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于陰為狐,
2017-03-04 17 -
皮痹的辨證論治
一、寒濕痹阻證 證候:皮膚緊張而腫,或略高於正常皮膚;皮膚不溫,肢冷惡寒,遇寒加重,遇熱減輕,膚色淡黃,關節冷痛,肢節屈伸不利,常伴有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脈緊等。皮膚緊張略有腫脹、膚冷肢寒、舌淡苔白為本證的辨證要點。 治法:祛風散寒,除
-
皮痹的診斷
皮痹的臨床表現輕重差異很大,皮痹的不同階段表現也殊異。皮痹中晚期臨床症狀典型,診斷並不困難。皮痹初發,症狀不典型,診斷有一定困難,需仔細檢查,全面分析,才能確診。 診斷要點 1、本病好發於中青年,女性多於男性。 2、發病前有勞累或觸冒寒
-
皮痹的症狀與病因
痹病,亦名痹症,由於人體中,氣血虧損,腠理疏豁,正氣不能護衛,風、寒、濕三氣乘虛錯雜侵入,使人體經絡壅阻,氣血凝滯,遂發生痹症。 症狀 皮痹是以皮膚浮腫,繼之皮膚變硬、萎縮為主要症狀的一種病證,是五體痹之皮痹一。外感風寒濕邪是本病主要病
-
天皰瘡的辨證論治與預防
一、內治法 1、熱毒熾盛發病急驟,紅斑,水皰,皮膚灼熱;伴身熱,口渴欲飲,煩躁不安,大便幹結,小便黃;舌質紅絳,苔少而幹,脈弦數。 辨證分析:熱毒熾盛,迫血妄行,故發病急驟,紅斑,水皰,皮膚灼熱;熱在氣分,故身熱煩躁,口渴欲飲;熱結腸道
-
天皰瘡的病因病機
天皰瘡是一種慢性、大皰性皮膚病。中醫文獻中又稱火赤瘡、天皰等。《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雲:“初起小如莧實,大如棋子,燎漿水皰,色赤者為火赤皰;若頂白根赤,名天皰瘡。俱延及遍身,掀熱疼痛,未破不堅,泡破毒水津爛不臭。”本病以皮膚或粘膜上
-
濕熱蘊脾型天皰瘡
治療方法:清脾除濕飲。 證候表現:初起小如芡實,大如棋子,燎漿水皰,若頂白根赤,下體多生者。 病因病機:屬濕熱盛 處方:宜服清脾除濕飲。 出處:《外科心法》·卷四(卷)·發無定處(篇) 原文:下體多生者,屬濕熱盛,宜服清脾除濕飲。
-
火毒鬱結型天皰瘡
治療方法:蝌蚪拔毒散。 證候表現:俱延及遍身,焮熱疼痛,未破不堅。 處方:俱宜蝌蚪拔毒散敷之。 出處:《外科心法》·卷四(卷)·發無定處(篇) 原文:未破者,俱宜蝌蚪拔毒散敷之。
2017-03-04 14 -
心風熱盛型天皰瘡
治療方法:解毒瀉心湯。 證候表現:初起小如芡實,大如棋子,燎漿水皰,若頂白根赤,上體多生者。 病因病機:屬風熱盛。 處方:宜服解毒瀉心湯。 出處:《外科心法》·卷四(卷)·發無定處(篇) 原文:上體多生者,屬風熱盛,宜服解毒瀉心湯。
-
濕熱蘊膚型天皰瘡
治療方法:石珍散。 證候表現:俱延及遍身,焮熱疼痛,皰破毒水津爛不臭。 處方:石珍散。 治則治法:清其濕熱 出處:《外科心法》·卷四(卷)·發無定處(篇) 原文:已破者,俱宜石珍散撒之,清其濕熱,破爛自幹,甚效。
-
風寒濕蘊型天皰瘡
治療方法:荊防敗毒散。 證候表現:天泡瘡形如水泡,皮薄而澤,或生頭面,或生遍身,故見於皮毛肌肉之間。如兼表邪而發熱脈數者。 處方:宜荊防敗毒散。 出處:《景嶽全書》·卷之四十六賢集外科鈐(下)(卷)·天泡瘡(七十)(篇) 原文:如兼表邪
-
風濕火盛型天皰瘡
治療方法:荊防敗毒散加黃芩黃連連翹金銀花玄參。 證候表現:天泡瘡形如水泡,皮薄而澤,或生頭面,或生遍身,故見於皮毛肌肉之間。 病因病機:如火盛者。 處方:或加芩、連、連翹、金銀花、玄參之屬。 出處:《景嶽全書》·卷之四十六賢集 外科鈐(
2017-03-04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