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骨疽是一種毒邪深沉、附著於骨的化膿性疾病。 其特點是多發於四肢長骨, 局部胖腫, 附筋著骨, 推之不移, 疼痛徹骨, 潰後膿水淋漓, 不易收口, 可成竇道, 損傷筋骨。 《備急千金方》雲:“以其無破, 附骨成膿, 故名附骨疽。 ”本病根據發病部位不同, 又有不同名稱:如生在大腿外側的, 叫附骨疽;生於大腿內側的, 叫咬骨疽;只生在股脛部的, 叫股脛疽等:病名雖異, 但其病變部位均在四肢長骨, 病因、證治大致相同, 故合併論述, 相當於西醫的急、慢性化膿性骨髓炎。
病因病機
療瘡、癤、癰等發病後, 由於治療護理不當;或麻疹、猩紅熱、傷寒等病後,
或由於外來傷害, 尤其是開放性骨折, 局部骨骼損傷, 複因感染邪毒, 邪熱蘊蒸, 以致經絡阻隔。 血留筋骨為患。
診斷
好發於2—10歲的男孩。 多發於四肢長骨, 發病部位以脛骨為主, 其次為股骨、肱骨、橈骨。
發病急驟, 先有全身不適, 寒戰, 高熱達39℃一40℃, 口幹, 溲赤, 便秘;初起患肢疼痛徹骨, 1—2日內即不能活動。 繼之皮膚微紅微熱, 胖腫骨脹。 如發生在大腿部時, 紅腫則不易覺察, 病變的骨端具有深壓痛和叩擊痛, 可作為本病早期診斷的重要依據。 大約在發病後3—4周化膿, 此時身熱持續不退, 局部色紅胖腫.骨脹明顯。 潰膿後,
輔助檢查:血白細胞計數高達30X1曠幾以上, 中性粒細胞在80%一90%, 血沉加快, 血液細菌培養常為陽性。 99m鍀—MDP、‘?鎵骨顯像對早期診斷本病有幫助。 X線攝片常在發病2周左右在於骺端顯示有模糊區和明顯的骨膜反應, 並可見囊腫狀的軟組織陰影, 數周後可有骨質破壞影像, 周圍骨萎縮, 死骨和空殼形成,
鑒別診斷
一、流注發於肌肉深部, 並不附筋著骨;具有一處未愈他處又起的特點;潰後一般不會損骨, 故病程較短, 癒合較快。
二、流痰好發於骨關節間;初起局部和全身症狀均不明顯;化膿遲緩, 約6個月至一年以上;潰後膿水清稀, 夾有敗絮樣物質;常可造成殘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