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虛毒盛型脫疽
病因病機:若元氣虛弱,或犯房事,或外塗寒涼,內服克伐,損傷脾胃。 證候表現:以致患處不潰,或黑延上足。 治療方法:重者須當用腳刀轉解周骨,輕拽去之,使筋隨骨出而毒得泄,亦不痛。否則毒筋內斷,雖去而仍潰。且偏僻之處,氣血罕到,藥難導達。況
-
脾胃氣虛型脫疽
治療方法:用如聖金刀散止之。余腫以離宮錠塗之。 證候表現:多生足指之間,手指生者間或有之,血流不止者。 治則治法:用如聖金刀散止之 方用:用如聖金刀散止之。余腫以離宮錠塗之 處方:如聖金刀散。 處方:離宮錠。 出處:《外科心法》·卷三(
-
氣虛濕熱型脫疽
治療方法:托裡散、活命飲、加減八味丸、十全大補湯。 證候表現:若色赤腫痛者。 病因病機:元氣虛而濕熱壅甚也。 處方:即用活命飲、托裡散之屬,以解其毒;仍速用補劑,如十全大補湯、加減八味丸。 出處:《瘍科心得集》·卷中(卷)·辨腳發背脫疽
-
血脈瘀阻型脫疽
證候表現:患趾(指)酸脹疼痛加重,夜難入寐,步履艱難,患趾(指)皮色暗紅或紫暗,下垂更甚,皮膚發涼乾燥,肌肉萎縮,趺陽脈搏動消失;舌暗紅或有瘀斑,苔薄白,脈弦澀。 病因病機:寒邪凝滯,陽氣不布,氣血瘀滯,則患肢酸脹疼痛;入夜陽氣內閉,故
2017-03-04 22 -
熱毒蘊結型脫疽
治療方法:隔蒜灸之。 證候表現:謂疔生於足指,或足潰而自脫,焮痛,或不痛者。 療法:隔蒜灸之。 治則治法:隔蒜灸之,更用解毒藥。 出處:《外科發揮》·卷之四 薛氏醫案(卷)·脫疽(篇) 原文:焮痛,或不痛者,隔蒜灸之,更用解毒藥。若色黑
-
餘毒未盡型脫疽
治療方法:單用蟾酥餅研末撒之,用陀僧膏蓋貼。 證候表現:多生足指之間,手指生者間或有之,次日倘有黑氣未盡。 方用:單用蟾酥餅研末撒之,用陀僧膏蓋貼 處方:蟾酥餅。 處方:陀僧膏。 出處:《外科心法》·卷三(卷)·足部(篇) 原文:次日倘
2017-03-04 14 -
陽虛寒凝型脫疽
治療方法:陽和湯、犀黃丸、小金丹。 證候表現:凡手足之無名指,患色白而痛甚者。 處方:大人以陽和湯,幼孩以小金丹,最狠者,以犀黃丸,皆可消之。色紅者,以熱癤、蛇頭等法冶之。 出處:《外科證治全生集》·治法(卷)·上部治法(篇) 原文:脫
2017-03-04 11 -
寒濕阻絡型脫疽
治療方法:陽和東加減。 證候表現:患趾(指)喜暖怕冷,麻木,酸脹疼痛,多走疼痛加劇,稍歇痛減,皮膚蒼白,觸之發涼,趺陽脈搏動減弱;舌淡,苔白膩,脈沉細。 病因病機:脾腎陽虛,感受寒濕之邪,內外相合,則患肢喜暖怕冷,皮膚蒼白;寒濕阻絡,陽
2017-03-04 19 -
脾腎兩虛型脫疽
治療方法:單用蟾酥餅研末撒之,用陀僧膏蓋貼,兼貼生肌玉紅膏。 證候表現:多生足指之間,手指生者間或有之,患上生膿。 處方:蟾酥餅。 處方:陀僧膏。 方用:單用蟾酥餅研末撒之,用陀僧膏蓋貼,兼貼生肌玉紅膏。 處方:生肌玉紅膏。 治則治法:
-
氣血虧虛型脫疽病
症狀:患肢皮膚乾燥、脫屑、光薄、皸裂,趾(指)甲增厚、變形、生長緩慢,汗毛脫落,肌肉萎縮。出現身體消瘦而虛弱,面色蒼白,頭暈心悸,氣短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治則治法:補益氣血。 中成藥:八珍丸、十全大補丸、複方丹參片等。中
-
寒凝阻絡型脫疽病
症狀:肢體明顯發涼、肢體冰冷、肢體呈蒼白色,遇寒冷則症狀加重,步履不利,間歇性跛行、多走疼痛加重,小腿酸脹,休息痛減。舌質淡,苔薄白,脈沉遲。 治則治法:溫經通脈。 中成藥:脈管複康片、金匱腎氣丸、銀杏葉片、銀杏葉膠囊等。中藥注射液:血
-
血脈瘀阻型脫疽病
症狀:肢體發涼怕冷,疼痛,步履沉重乏力,活動艱難,嚴重者持續疼痛,夜間尤甚、徹夜不寐。肢端、小腿有瘀斑,或足紫紅色、青紫色。舌有瘀斑或舌質絳,脈弦澀。 治則治法:活血祛瘀。 中成藥:活血通脈膠囊、脈絡疏通顆粒等。中藥注射液:紅花注射液、
2017-03-04 25 -
濕熱阻絡型脫疽(未潰期)
症狀:足局部紅、腫、熱、痛,煩躁易怒,口渴喜冷飲,舌質暗紅或紅絳,苔薄黃或灰黑,脈弦數或洪數。 治則治法:清熱利濕通絡。 中成藥:清開靈膠囊等。中藥注射液:清開靈注射液等。 方藥:顧步東加減,黃芪、石斛、當歸、牛膝、紫花地丁、太子參、金
-
氣陰兩虛型脫疽(未潰期)
症狀:患肢皮膚乾燥、脫屑、光薄、皸裂,趾(指)甲增厚、變形、生長緩慢,汗毛脫落,肌肉萎縮。出現身體消瘦而虛弱,氣短乏力,雙目乾澀,耳鳴耳聾,手足心熱或五心煩熱。舌質紅或舌體大,苔少或光剝,脈沉細無力。 治則治法:益氣養陰活絡。 中成藥:
2017-03-04 12 -
痰瘀阻絡型脫疽(未潰期)
症狀:肢體發涼怕冷,疼痛,步履沉重乏力,活動艱難,嚴重者持續疼痛,夜間尤甚、徹夜不寐。肢端、小腿有瘀斑,或足紫紅色、青紫色。舌有瘀斑或舌質絳,脈弦澀。 治則治法:化痰祛瘀通絡。 中成藥:活血通脈膠囊、脈管複康片等。中藥注射液:紅花注射液
-
寒凝阻絡型脫疽(未潰期)
症狀:肢體明顯發涼、冰冷、呈蒼白色,遇寒冷則症狀加重,步履不利,間歇性跛行、多走疼痛加重,小腿酸脹,休息痛減。舌質淡,苔薄白,脈沉遲。 治則治法:溫經散寒通絡。 方藥:陽和東加減,麻黃、熟地、鹿角膠(烊化)、白芥子、炮薑炭、甘草、肉桂、
2017-03-04 13 -
臁瘡的預防方法
1、首先患者對臁瘡應該重視,早期就醫,明確診斷和治療,維護改善靜脈回流通暢,清除組織淤血。如有靜脈潰瘍史,深靜脈血栓性靜脈炎和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更應積極治療,防止病情發展和加重。 2、避免久站、久坐等一個姿勢。人體長期靜止站立或坐位時,
-
臁瘡的護理方法
對於臁瘡患者在護理上,應儘量使患足抬高,減少走動,加強營養以促進瘡口癒合。 1、臁瘡大多位於小腿下部,該部位皮肉較薄,忌用強烈的腐蝕藥,以免損傷筋骨。 2、有下肢靜脈曲張者,可用彈力繃帶或彈力護腿保護,即使潰瘍癒合也需套上護腿,以免因外
2017-03-04 10 -
民間治療臁瘡方法
1、按葉膏:取校樹葉適量,洗淨後加水煎煮5小時,倒出藥汁過濾,再將藥什用小火熬成青狀,裝瓶備用。使用時用艾叫煎水洗患處,用消毒棉球措幹後將藥膏擦於思處,外蓋消毒糾布,3天換藥1次。一般治療15。20天見效。 2、地蜜液:取鮮地龍,蜂蜜2
-
臁瘡的鑒別診斷
一、初起小腿輕度腫脹、皮膚色素沉著、沉重感,局部青筋怒張,朝輕暮重,逐年加重,或出現淺靜脈炎、淤積性皮炎、濕疹等一系列靜脈功能不全表現,繼而在小腿下1/3處(足靴區)內臁或外臁持續漫腫、苔蘚樣變的皮膚出現裂縫,自行破潰或抓破後糜爛,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