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臁瘡的發病病機
多因久立或負重遠行,過度勞累,耗傷氣血,中氣下陷,以致下肢氣血運行不暢,或形成惡脈氣血瘀滯於肌膚,肌膚失養,複因損傷(蚊蟲叮咬,濕瘡,碰傷等),濕熱之邪乘虛而人,發為瘡瘍,肌膚潰爛,經久不愈。 中醫認為臁瘡一證,臨眾多見,應及時治療。長
-
臁瘡的多發位置
臁瘡好發於小腿下部,內側多於外側。大多數病人原有下肢靜脈曲張。 潰瘍日久不愈、瘡口凹陷,邊緣形如缸口、瘡面肉色灰白或灰黑、或帶綠色膿水,氣味臭穢。若瘡面碰傷則易出血。潰瘍周圍皮膚色素沉著,有時伴有濕疹。此病病程較長,常反復發作,發作時先
2017-03-04 21 -
臁瘡病證概述
臁瘡一般發生於小腿下1/3脛骨脊兩旁(臁部)肌膚之間的慢性潰瘍。明代《外科啟玄》稱之為褲口毒、裙邊瘡等。又因其患病後長年不斂,愈後每易復發而稱老爛腳,即現代醫學的小腿慢性潰瘍。多因濕熱下注,瘀血凝滯經絡所致。局部常有破損或濕疹等病史。證
2017-03-04 11 -
脾虛內熱型臁瘡
治療方法:補中益氣東加茯苓酒炒白芍藥。 證候表現:若膿水淋漓,體倦食少,內熱口幹者。 病因病機:屬脾虛。 處方:用補中益氣東加茯苓、酒炒白芍藥。 出處:《景嶽全書》·卷之四十六賢集外科鈐(下)(卷)·臁瘡(六九)(篇) 原文:若膿水淋漓
-
濕熱氣滯型臁瘡
治療方法:新起宜貼三香膏,初服黃芪丸。 證候表現:生在兩脛內廉骨,初發先癢後痛,紅腫成片,破津紫水。 方用:新起宜貼三香膏,初服黃芪丸。 處方:三香膏。 處方:黃芪丸。 出處:《外科心法》·卷三(卷)·脛部(篇) 原文:初發先癢後痛,紅
-
風毒血瘀型臁瘡
治療方法:蜈蚣餞。 證候表現:又年久頑臁,皮肉烏黑下陷,臭穢不堪者。 處方:用蜈蚣餞法去風毒、化瘀腐,方可得愈。 出處:《外科正宗》·卷之四(卷)·雜瘡毒門(門) 原文:又年久頑臁,皮肉烏黑下陷,臭穢不堪者,用蜈蚣餞法去風毒、化瘀腐,方
2017-03-04 10 -
脾虛濕蘊型肛門濕瘍(肛門濕疹)
症狀:皮損色淡或褐,紅斑、丘疹、丘皰疹、少量滲液或皮膚肥厚、粗糙;自覺瘙癢,可伴有食少,腹脹便溏,舌淡胖,苔膩,脈濡或滑。 治則治法:健脾利濕。 中成藥:參苓白術丸、濕毒清膠囊等。 方藥:除濕胃苓東加減。蒼術、厚樸、陳皮、豬苓、澤瀉、赤
2017-03-04 14 -
濕熱浸淫型肛門濕瘍(肛門濕疹)
症狀:皮膚潮紅、丘疹、丘皰疹、水皰、糜爛、滲液;自覺灼熱、瘙癢,可伴有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則治法:清熱利濕。 中成藥:龍膽瀉肝丸等。 方藥:龍膽瀉肝東加減。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生地、澤瀉、當歸、車前子、甘草等。加減
2017-03-04 32 -
血虛風燥型肛門濕瘍(肛門濕疹)
症狀:皮損肥厚粗糙,鱗屑,苔蘚樣變,色素沉著;自覺陣發性瘙癢,夜間加重,可伴心煩失眠,舌淡紅,脈弦細。 治則治法:養血祛風。 中成藥:當歸片等。 方藥:四物消風飲加減。生地、當歸、荊芥、防風、赤芍、川芎、白鮮皮、蟬蛻、薄荷、獨活、柴胡等
2017-03-04 34 -
脫肛的辨證論治與預防
一、內治法 1、脾虛氣陷大便或咳嗽、遠行時肛內腫物脫出,輕重不一,色淡紅,肛門墜脹;疲乏無力,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脈弱。 辨證分析:中氣不足,脾氣不升而下陷,無以攝納,故見直腸脫出,肛門墜脹;中氣不足,則疲乏無力;脾氣虧虛,運化無力,則
2017-03-04 13 -
脫肛的病因與診斷
脫肛是直腸粘膜、肛管、直腸全層,甚至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元,脫出肛外的一種疾病。其特點是直腸粘膜及直腸反復脫出肛門外,伴肛門鬆弛,多見於兒童及老年人。相當於西醫的肛管直腸脫垂。 病因病機 小兒氣血未旺,中氣不足;或年老體弱,氣血不足;或
-
脾虛氣陷型脫肛
治療方法:補中益氣東加減。 證候表現:大便或咳嗽、遠行時肛內腫物脫出,輕重不一,色淡紅,肛門墜脹;疲乏無力,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脈弱。 病因病機:中氣不足,脾氣不升而下陷,無以攝納,故見直腸脫出,肛門墜脹;中氣不足,則疲乏無力;脾氣虧虛
2017-03-04 12 -
濕熱下注型脫肛(直腸脫垂)
症狀:直腸脫出,嵌頓不能還納,脫垂的直腸粘膜有糜爛、潰瘍;伴有肛門腫痛,面赤身熱,口幹口臭,腹脹便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則治法:清熱利濕。 中成藥:二妙丸、四妙丸等。 方藥:葛根芩連東加減,葛根、炒黃芩、黃連、香附、川
2017-03-04 25 -
氣血兩虛型脫肛(直腸脫垂)
症狀:直腸脫出;伴有面白或萎黃,少氣懶言,頭暈眼花,心悸健忘或失眠。舌質淡白,脈細弱。 治則治法:益氣養血。 中成藥:八珍顆粒等。 方藥:八珍東加減,人參、炙黃芪、生白術、茯苓、當歸身、熟地黃、白芍、升麻、生甘草。
2017-03-04 31 -
腎氣不固型脫肛(直腸脫垂)
症狀:直腸滑脫不收;伴有面白神疲,聽力減退,腰膝酸軟,小便頻數或夜尿多,久瀉久痢。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則治法:健脾益氣,補腎固脫。 中成藥:金匱腎氣丸等。 方藥:金匱腎氣東加減,熟附子、肉桂、淮山藥、茯苓、山茱萸、澤瀉、炙黃芪、升麻。
2017-03-04 20 -
氣虛下陷型脫肛(直腸脫垂)
症狀:便後肛門有物脫出,直腸脫垂呈半球形成或圓錐形,甚則咳嗽,行走,排尿時脫出,勞累後加重;伴有脘腹重墜,納少,神疲體倦,氣短聲低,頭暈心悸。舌質淡體胖,邊有齒痕,脈弱。 治則治法:補中益氣,升提固脫。 中成藥:補中益氣丸等。 方藥:補
2017-03-04 18 -
冬季如何預防肛裂
冬春季節如何預防肛裂?隨著冬春交替的時節,此時同樣是肛裂的高發期。長假回來的人們無論從飲食還是日常生活方面都要悉心的護理,才能防止肛裂的出現。那麼本身就已經有肛腸疾病的患者,又該如何防止肛裂造成病情的加重呢? 首先大家要注意及時醫治導致
-
肛漏的辨證論治與預防
一般以手術治療為主,內治法多用於手術前後減輕症狀、控制炎症發展。 一、內治法 1、濕熱下注肛周經常流膿,色黃質稠,肛門脹痛,局部灼熱,肛固有潰口,按之有條索狀通向肛內;口幹口苦,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辨證分析:濕熱之邪蘊於肛門,氣血壅
-
肛漏的臨床分類
1、單純性肛漏肛門旁皮膚僅一個外口,且管道直通肛隱窩之內。內外口相通的稱內外漏,又叫完全漏;若只有外口而無內口的稱外漏,又叫外盲漏;若只有內口與管道相通,而無外口者,稱內漏,又叫內盲漏。 2、複雜性肛漏指在肛門內外有兩個以上開口,或管道
2017-03-04 43 -
肛漏的預防調攝
一、保持肛門清潔,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二、發現肛門周圍膿腫,宜早期切開排膿,一次性手術治療,可防止後遺肛漏。 三、肛漏患者應儘早治療,避免外口堵塞後,引起膿液積聚,排泄不暢,導致新的支管。 四、術後應防止出血,換藥宜仔細認真,防止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