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燥血虧型濕瘡
治療方法:潤肌膏、黃連膏、地黃飲。 病因病機:若日久風邪鬱在肌膚,則耗血生火,搔癢倍增,夜不得寐,撓破津血,心煩,大便燥秘,咽幹不渴,此屬火燥血短。 證候表現:搔癢倍增,夜不得寐,撓破津血,心煩,大便燥秘,咽幹不渴。 處方:宜服地黃飲,
-
風鬱肺經型濕瘡
證候表現:血風瘡證生遍身,粟形搔癢脂水淫。(注)致遍身生瘡。形如粟米,搔癢無度,抓破時,津脂水浸淫成片,令人煩躁、口渴、搔癢,日輕夜甚。 病因病機:肝肺脾經風濕熱,久鬱燥癢抓血津。(注)此證由肝、脾二經濕熱,外受風邪,襲于皮膚,郁於肺經
-
火盛血虛型濕瘡
治療方法:皂角苦參丸。 證候表現:若年深日久膚如蛇皮者。 處方:宜常服皂角苦參丸,外用豬脂油二兩,苦杏仁一兩搗泥,抹之自效。 出處:《外科心法要訣》·卷七十三(卷)·發無定處(中)(篇) 原文:若年深日久膚如蛇皮者,宜常服皂角苦參丸,外
-
血燥風盛型濕瘡
治療方法:消風散、二味拔毒散。 病因病機:血燥遇晚癢甚。 證候表現:遇晚癢甚,夜不寐者。 處方:宜服消風散,外敷二味拔毒散。 出處:《外科心法要訣》·卷七十三(卷)·發無定處(中)(篇) 原文:血燥遇晚癢甚,夜不寐者,宜服消風散,外敷二
-
風遇火化型濕瘡
病因病機:粟瘡癢證屬火生,風邪乘皮起粟形,風為火化能作癢。(注)凡諸瘡作癢,皆屬心火。火邪內鬱,表虛之人,感受風邪,襲入皮膚,風遇火化作癢。 處方:通聖苦參及消風。(注)初服防風通聖散加枳殼、蟬蛻。 出處:《外科心法要訣》·卷七十三(卷
2017-03-04 12 -
濕熱浸淫型濕瘡
治療方法:龍膽瀉肝湯合萆薢滲濕東加減。 證候表現:發病急,皮損潮紅灼熱,瘙癢無休,滲液流滋;伴身熱,心煩,口渴,大便幹,尿短赤;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 病因病機:濕熱浸淫,熱重於濕,故發病急,皮損潮紅灼熱,伴身熱,心煩口渴,大便幹
2017-03-04 15 -
脾虛濕蘊型濕瘡
治療方法:除濕胃苓湯或參苓白術散加減。 證候表現:發病較緩,皮損潮紅,瘙癢,抓後糜爛流滋,可見鱗屑;伴納少,神疲,腹脹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膩,脈弦緩。 病因病機:飲食不節,日久傷脾,脾虛生濕,蘊積肌膚,故發病較緩,皮損潮紅,瘙癢,抓後糜
2017-03-04 15 -
血虛風燥型濕瘡
治療方法:當歸飲子或四物消風飲加減。瘙癢不能入眠者,加珍珠母、夜交藤、酸棗仁,以養心安神。 證候表現:病久,皮損色暗或色素沉著,劇癢,或皮損粗糙肥厚;伴口幹不欲飲,納差腹脹;舌淡,苔白,脈細弦。 病因病機:久病耗傷陰血,或脾虛生化之源不
2017-03-04 36 -
濕熱蘊膚型濕瘡
治療方法:可選用清熱止癢的中藥苦參、黃柏、地膚子、荊芥等煎湯外洗,或用10%黃柏溶液、爐甘石洗劑外搽。 證候表現:僅有皮膚潮紅而無流滋者。 治則治法:以清熱安撫、避免刺激為原則。 方用:可選用清熱止癢的中藥苦參、黃柏、地膚子、荊芥等煎湯
2017-03-04 17 -
毒熱內蘊型濕瘡
治療方法:可選用黃連軟膏、青黛膏外搽。 證候表現:滋水減少、結痂時。 治則治法:以保護皮損、避免刺激、促進角質新生、消除殘餘炎症為原則。 方用:可選用黃連軟膏、青黛膏外搽。 出處:《中醫外科學》·分論(卷)·第六章 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
2017-03-04 14 -
風濕浸淫型濕瘡
治療方法:選用苦參湯、三黃洗劑濕敷外搽。 證候表現:有少量流滋者。 方用:選用苦參湯、三黃洗劑濕敷外搽。 出處:《中醫外科學》·分論(卷)·第六章 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篇) 原文:有少量流滋者,選用苦參湯、三黃洗劑濕敷外搽。
2017-03-04 13 -
風熱蘊膚型濕瘡
治療方法:選用青黛散、祛濕散、新三妙散等油調外敷或黃柏霜外搽。 證候表現:無流滋者。 方用:選用青黛散、祛濕散、新三妙散等油調外敷或黃柏霜外搽。 出處:《中醫外科學》·分論(卷)·第六章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篇) 原文:無流滋者,可選用青
2017-03-04 19 -
脾胃血瘀型濕瘡
治療方法:法以燈草刮瘡處,令血出即愈。 證候表現:生於眼胞之裡,色黃形軟,眼皮裡有紅絲堆累者。 病因病機:乃血熱有瘀也。 療法:法以燈草刮瘡處,令血出即愈。 出處:《外科心法》·卷二(卷)·眼部(篇) 原文:若眼皮裡有紅絲堆累者,乃血熱
2017-03-04 20 -
嬰兒濕瘡病證概述
嬰兒濕瘡是發於1~2歲嬰兒的過敏性皮膚病。又稱奶癬。相當於西醫的嬰兒濕疹。其特點是:好發在頭面,重者可延及軀幹和四肢,患兒常有家族過敏史,多見於人工哺育的嬰兒。 病因病機 由於稟性不耐,脾胃運化失職,內有胎火濕熱,外受風濕熱邪,兩者蘊阻
2017-03-04 11 -
風熱瘡的辨證論治與預防
一、內治法 1、風熱蘊膚證發病急驟,皮損呈圓形或橢圓形淡紅斑片,中心有細微皺紋,表面有少量糠秕狀鱗屑;伴心煩口渴,大便於,尿微黃;舌紅,苔白或薄黃,脈浮數。 辨證分析:血分蘊熱,複感風熱,風熱蘊結於肌膚,故發病急驟,皮損呈圓形或橢圓形淡
2017-03-04 14 -
風熱瘡的病因與診斷
風熱瘡是一種斑疹色紅如玫瑰,脫屑如糠秕的急性自限性皮膚病。中醫文獻中又稱之血疳瘡、風癬、母子瘡等。《外科正宗》雲:“風癬如雲朵,皮膚嬌嫩,抓之則起白屑。初起消風散加浮萍一兩,蔥豉作引,取汁發散。久者服首烏丸、蠟礬丸,外搽大黃膏,用槿皮散
2017-03-04 11 -
風熱血燥型風熱瘡
治療方法:涼血消風東加減。血熱甚者,加水牛角以涼血清熱。 證候表現:斑片鮮紅或紫紅,鱗屑較多,瘙癢劇烈,伴有抓痕、血痂;舌紅,苔少,脈弦數 病因病機:風熱久羈,內入營血。傷陰化燥,故斑片鮮紅或紫紅,鱗屑較多,瘙癢劇烈,伴有抓痕、血痂;舌
2017-03-04 29 -
風熱蘊膚型風熱瘡
治療方法:消風散加減。瘙癢甚者,加白鮮皮、地膚子以祛風止癢。 證候表現:發病急驟,皮損呈圓形或橢圓形淡紅斑片,中心有細微皺紋,表面有少量糠秕狀鱗屑;伴心煩口渴,大便幹,尿微黃;舌紅,苔白或薄黃,脈浮數 病因病機:血分蘊熱,複感風熱,風熱
2017-03-04 15 -
疥瘡的飲食調理原則
1、飲食宜清淡,多吃蔬菜和水果。 2、宜多吃清熱利濕的食物,如絲瓜、冬瓜、苦瓜,馬齒莧,芹菜、馬蘭頭、藕、西瓜、薏苡仁、綠豆、赤小豆等。 3、不吃或少吃豬頭肉、羊肉、鵝肉、蝦、蟹、芥菜等發物,以免刺激皮損而增加癢感。 4、不要吃過於辛辣
2017-03-04 12 -
蟲咬皮炎的辨證論治與預防
一、內治法 熱毒蘊結皮膚成片紅腫、水皰、瘀斑;發熱,胸悶,尿黃;舌紅,苔黃,脈數。 辨證分析:蟲毒侵入肌膚,蘊積化熱,與氣血相搏,故有紅腫、水皰、瘀斑;蟲毒人裡,毒熱內結,故發熱,胸悶,尿黃;舌紅、苔黃、脈數為熱毒內盛之象。 治法:清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