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外科>正文

脾虛濕蘊型濕瘡

治療方法:除濕胃苓湯或參苓白術散加減。

證候表現:發病較緩, 皮損潮紅, 瘙癢, 抓後糜爛流滋, 可見鱗屑;伴納少, 神疲, 腹脹便溏;舌淡胖, 苔白或膩, 脈弦緩。

病因病機:飲食不節, 日久傷脾, 脾虛生濕, 蘊積肌膚, 故發病較緩, 皮損潮紅, 瘙癢, 抓後糜爛滲出;脾虛濕阻中焦則納少, 神疲, 腹脹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膩、脈弦緩為脾虛濕蘊之象。

治則治法:健脾利濕。

方用:除濕胃苓湯或參苓白術散加減。

出處:《中醫外科學》·分論(卷)·第六章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篇)

原文:脾虛濕蘊:發病較緩, 皮損潮紅, 瘙癢, 抓後糜爛流滋, 可見鱗屑;伴納少,

神疲, 腹脹便溏;舌淡胖, 苔白或膩, 脈弦緩。 辨證分析:飲食不節, 日久傷脾, 脾虛生濕, 蘊積肌膚, 故發病較緩, 皮損潮紅, 瘙癢, 抓後糜爛滲出;脾虛濕阻中焦則納少, 神疲, 腹脹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膩、脈弦緩為脾虛濕蘊之象。 治法:健脾利濕。 方藥:除濕胃苓湯或參苓白術散加減。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