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外科>正文

脫肛的病因與診斷

脫肛是直腸粘膜、肛管、直腸全層, 甚至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元, 脫出肛外的一種疾病。 其特點是直腸粘膜及直腸反復脫出肛門外, 伴肛門鬆弛, 多見於兒童及老年人。 相當於西醫的肛管直腸脫垂。

病因病機

小兒氣血未旺, 中氣不足;或年老體弱, 氣血不足;或婦女分娩過程中, 耗力傷氣;或慢性瀉痢、習慣性便秘、長期咳嗽引起中氣下陷, 固攝失司, 導致肛管直腸向外脫出。

診斷

多見於兒童、老年人、久病體弱患者及經產婦。

起病緩慢, 無明顯全身症狀, 早期大便時直腸或肛管脫出肛外, 便後能自行回納,

以後逐漸不能自行回納, 需用手托回。 日久失治, 脫出物逐漸增長, 甚至咳嗽遠行時也可脫出。

病情嚴重時可伴有大便不盡, 或下腹墜脹感, 因直腸粘膜反復脫出, 常發生充血、水腫、糜爛、滲液, 甚至滲血。 查體可見肛門鬆弛, 收縮力減弱, 肛門鏡檢可看到直腸內粘膜折疊。

直腸脫垂臨床分為三度:工度脫垂:為直腸粘膜脫出, 脫出物色較紅, 長約3—5cm, 觸之柔軟, 無彈性, 不易出血, 便後可自行還納。 Ⅱ度脫垂:為直腸全層脫出, 長約5~10cm, 呈圓椎狀, 色淡紅, 表面為環狀而有層次的粘膜皺襞, 觸之較厚有彈性, 肛門鬆弛, 便後有時需用手托回。 Ⅲ度脫垂:直腸及部分乙狀結腸脫出, 長達l0cm以上, 色淡紅, 呈圓柱形, 觸之很厚, 便後需用手托回。

鑒別診斷

內痔脫出痔核分顆脫出,

無環狀粘膜皺襞, 呈暗紅、青紫或灰白色, 容易出血。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