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色素痣:色素痣是由含黑色素的痣細胞, 所構成的皮膚良性腫瘤。 好發於面、頸等部位, 多數在嬰兒期就出現。 大多數色素痣生長緩慢, 或持續多年沒有變化, 但一旦存在, 就很少會自然消退。 可有棕褐色或黑色等不同色素, 大多為點狀小痣, 較少大片出現。 色素痣多為良性, 不必過慮。
2、牛奶斑:咖啡牛奶斑, 顧名思義, 是因為這種胎記顏色呈淡褐色, 像咖啡加上牛奶調出來的顏色。 直徑一般在0、5~5cm, 呈橢圓形, 斑與斑之間界線分明。 除手掌及足底不受侵犯外, 這種胎記一般可能出現在身體的任何部位, 大部分發生在五歲以前的嬰幼兒,
3、毛細血管瘤:又稱為草莓狀血管瘤, 出生時或新生兒期出現, 好發於頭面部及頸部, 出生後2~6個月, 迅速生長, 形成高出皮面呈草莓狀柔軟腫塊。 以後, 經過1~2個月的靜止期, 腫瘤生長緩慢或停止。 大多數毛細血管瘤, 在生後8~12個月進入消退期, 一般在1年至1年半可自行消退。
4、太田痣:太田痣屬於真皮層黑色素增多的疾病, 表現為藍色、褐色、黑色或混合色的斑片, 皮疹分佈在面部的單側, 偶有雙側發生的, 可波及於眼結膜、鞏膜, 部分患者的病症有緩慢增大的傾向。 太田痣無遺傳傾向, 一般不惡變, 但一旦發生, 終生不退, 嚴重影響美觀。
5、鮮紅斑痣:好發於頭面頸部, 呈暗紅的不規則色斑, 不高出皮膚,
6、先天性色痣:毛痣是嬰兒出生時即已存在的黑痣, 大小不一, 大則可侵犯整個背部、頸部或整個肢體。 小的直徑通常在0、6~2cm範圍, 大多呈深暗色且會有黑色粗毛。 這類痣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增大, 且有一定的惡變傾向。
7、蒙古斑:蒙古斑是新生兒最常見的胎記, 屬先天性, 黃種人尤為多見。 常出現在寶寶的腰部、臀部及背部, 表現為淡灰青色或暗青色斑片, 大多單片發生, 呈圓形或或橢圓形, 境界不清。 蒙古斑是胚胎發育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