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敏今年讀初二,
她是班級的學習委員,
學習成績一向不錯。
快進入初三迎中考了,
老師和家長都希望孩子能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
爭取考個好的高中。
可是,
不知怎麼的,
近幾個月來,
敏敏卻連續兩次測驗成績下降,
學習狀態也不如從前。
老師找家長來問,
最近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呢?家長也是一頭霧水,
家裡沒有發生什麼特別的事情呀。
問敏敏,
敏敏也說不知道,
只是最近在家覺得情緒有些壓抑,
感覺不太開心。
說起不開心,
媽媽也有同感。
媽媽是全職太太,
以前家中的一切安排都是媽媽說了算。
媽媽很能幹,
這幾年一直把家裡安排得妥妥當當,
女兒也培養得很不錯。
爸爸非常自豪家裡有個好太太,
大家都說媽媽在家功勞最大,
媽媽自己也挺有成就感。
可是,
近半年來,
媽媽發現從小聽話的女兒變了,
變得經常與媽媽唱反調。
媽媽安排的事情,
比如脫下的衣服、鞋子要按規定地方放置,
洗完手後要用毛巾擦乾等等,
女兒經常故意亂放或不做。
媽媽感覺自己在家裡多年的權威受到挑戰,
每次都批評女兒並且要求她改正,
不料女兒總是不理不睬、我行我素,
媽媽無奈最後也只好自己收拾。
來到諮詢室這對母女仍然爭論不休,
雙方都覺得自己有理受到了委屈。
諮詢師發現,
問題的關鍵在於原先乖巧的女兒長大了,
青春期的少女正進入心理反叛期,
她需要掙脫父母的束縛來證明自己的成長。
而媽媽沒有意識到女兒的成長,
她只是感到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
因此以指責來發洩自己的憤怒情緒。
雖然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可是母女倆每天摩擦不斷,
影響家庭氣氛和母女感情,
沒想到還影響了孩子學習。
因為愉悅、輕鬆的情緒有利於學習,
而憤怒、委屈等負面情緒則干擾學習。
要解決這對母女矛盾,
首先需要媽媽認識到女兒已經長大了,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尊重和選擇權,
媽媽應該放手信任孩子。
其次,
雖然媽媽認為生活應該有規則,
但規則是可以有彈性的。
其實在很多爭議的事情上母女倆的目的是一致的,
只是在做法上有分歧,
完全可以互相包容,
殊途同歸。
比如脫下的衣服、鞋子要放好雙方都同意,
但女兒不一定要放在媽媽指定的地方,
她可以自己找合適的地方放。
再比如,
女兒並不反對洗手後要擦乾手,
只是認為大家用同一條毛巾擦反而不乾淨,
那以後就可以用紙巾來擦手。
這樣,
對青春期要求獨立的孩子,
家長與孩子只在大的目標上保持一致,
而把實現目標的方式、方法交給孩子去選擇,
這樣既尊重了孩子的自主權,
讓孩子樂於接受;又與孩子保持了良好溝通,
在人生大方向上起到了家長的引領作用,
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