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說:自戀的人目中無人, 在團隊裡最不受人歡迎了。 實驗說:有自戀者的團隊更有創造力, 他們的表現欲可以讓產生更好的想法。
回憶一下, 不管是在學生時代的課堂上, 還是在組織部門的會議中, 你是否總能想起幾個特愛表現、出風頭的“出頭鳥”形象?
他們把課堂當成個人的表演秀, 把會議作為自己的演講台, 抓住每個可以自我表現的機會高談闊論, 而你, 卻只能在他們的光芒背後低聲附和。 真恨不得有一天讓這些趾高氣昂的傢伙消失。
消失了他們, 就是你大顯身手的時刻嗎?可一到會議進行時,
前一陣 Science 上發表了一個關於自戀的研究發現, 自戀者非常善於讓他人相信他們的想法是多麼富有創造力, 儘管這些想法實際上可能非常一般。 此外, 與沒有自戀者的團隊相比, 擁有幾名自戀者的團隊會提出更棒的方案。 自戀者仿佛都有著“諸葛亮”的才幹, 可以在組織裡頂上三個“臭皮匠”。
但事實上他們果真如此嗎?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家 Jack Goncalo 和 Sharon Kim , 以及斯坦福大學的 Francis Flynn 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這些電影本身都很無聊, 描述一個由某年輕女子掌控的黑手黨家族這種爛俗劇情的想法已經算是其中比較有創意的了。 但是當它們被那些最自戀的學生(經由一份所謂的《自戀人格調查表》中的16項問卷評估而定)添油加醋以後, 這些想法給另一個同學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比最不自戀的表述者留下的印象深刻了約50%!然而通過讓評估者只看這些電影表述的文字形式, 他們發現, 自戀者的想法在創造力水準上被認為與非自戀者的提議相差無幾。 研究人員認為, 能讓人產生不同印象的差異不在內容上,
對, 不是他們的才幹, 而是自戀者的那種激情, 那種妙趣橫生的自我表現欲, 讓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更加動人和理直氣壯, 也讓人更有理由相信他們會成功。 自戀, 可以算作古今中外的成名人士居家旅行必備特質, 不管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老毛, 還是蘋果教主約伯斯, 甚至是“往前推三百年, 往後推三百年總共六百年之內不會有第二個人超過我”的鳳姐, 代表亞洲的芮成鋼等等, 都因為擁有自戀這一特質而在各自的領域獲得了“成功”。
不夠自戀怎麼辦?沒關係,
為了搞清自戀者是否有益於商業活動, Goncalo、Flynn 和 Kim 將另外292名學生每4人分為一組, 並要求他們制定建議, 以改善現實企業和其他組織的工作狀況。 那些包含了3名或4名自戀者的團隊提出了很多的建議, 可惜未能達成共識, 最終也沒生成和討論出多少主意來, 沒有自戀者的團隊也是如此。 而自戀者占組員一半的團隊最終產生了最多的想法, Goncalo 表示, 他並不確定為什麼這種特定的團隊結構產生了最多的想法, 但這恐怕是緣於自戀者有助於在討論中獲得想法。 然而如果有太多的自戀者, 那麼這間屋子中便會有太多的自負, 阻礙了任何結果的達成。
還在為組織裡沒有人能提出真知灼見而苦惱嗎?為你的組織找幾個愛臭美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