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稱】大承氣湯
【出 處】《傷寒論》
【分 類】瀉下劑-寒下
【組 成】大黃(12克) 厚樸(15克) 枳實(12克) 芒硝(9克)
【方 訣】大承氣湯用硝黃,
配伍枳朴瀉力強,
痞滿燥實四症見,
峻下熱結宜此方;
【主 治】(1)陽明腑實證。
大便不通,
頻轉矢氣,
脘腹痞滿,
腹通拒按,
按之硬,
甚或潮熱譫語,
手足濈然汗出。
舌苔黃燥起刺,
或焦黑燥裂,
脈沉實。
(2)熱結旁流。
下利清水,
色純青,
臍腹疼痛,
按之堅硬有塊,
口舌乾燥,
脈滑實。
(3)裡熱實證之熱厥、痙病或發狂等。
【用 法】水煎服,
大黃後下,
芒硝溶服。
(古法:以水一鬥,
先煮二物,
取五升,
去渣,
內大黃,
更煮取二升,
去渣,
內芒硝,
更上微火一、兩沸,
分溫再服。
得下,
餘勿服。
) 本方煎煮方法亦應注意,
原書是先煮枳、樸,
後下大黃,
最後下芒硝。
因硝、黃煎煮時間短,
可以增強瀉下作用。
【禁 忌】使用本方時,
應以痞(心下悶塞堅硬)、滿(胸脅脘腹脹滿)、燥(腸有燥屎,
幹結不下)、實(腹中硬滿,
痛而拒按,
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中硬滿不減)四證及苔黃、脈實為依據。
正如張秉成說:“此方須上中下三焦痞滿燥實全見者,
方可用之”。
吳瑭亦說:“承氣非可輕嘗之品,
……舌苔老黃,
甚則黑有芒刺,
脈體沉實,
的系燥結痞滿,
方可用之”。
【方 解】
本方為寒下的重要方劑。
在《傷寒論》中所治證候凡十九條,
治療範圍廣泛,
但以傷寒邪傳陽明之腑,
入裡化熱,
與腸中燥屎相結而成之裡熱實證為主治重點。
由於實熱與積滯互結,
濁氣填塞,
腑氣不通,
故大便秘結,
頻轉矢氣,
脘腹痞滿疼痛,
裡熱消灼津液,
糟粕結聚,
燥糞積於腸中,
故腹痛硬滿而拒按。
熱邪盛於裡,
上擾心神,
故見譫語。
四肢稟氣于陽明,
陽明裡熱熾盛,
蒸迫津液外泄,
則手足濈然汗出。
熱盛傷津,
燥實內結,
故見舌苔黃燥,
甚或焦黑起刺,
脈沉實。
“熱結旁流”,
是因裡熱熾盛,
燥屎結於腸中不得出,
但自利清水,
色青而臭穢不可聞,
並見臍腹部疼痛,
按之堅硬有塊;熱灼津液,
陰精大傷,
不能上承,
故口燥咽幹,
舌苔焦黃燥裂。
若實熱積滯閉阻于內,
陽氣受遏,
不得達於四肢,
則可見熱厥之證;熱盛于裡,
陰液大傷,
筋脈失養,
又可出現抽搐,
甚至胸滿口噤,
臥不著席,
腳攣急之痙病;如邪熱內擾,
則可見神昏,
甚至發狂。
上述諸證,
症狀雖異,
病機則同,
皆由實熱積滯內結腸胃,
熱盛而津液大傷所致。
此時宜急下實熱燥結,
以存陰救陰,
即“釜底抽薪,
急下存陰”之法。
方中大黃瀉熱通便,
蕩滌腸胃,
為君藥。
芒硝助大黃瀉熱通便,
並能軟堅潤燥,
為臣藥,
二藥相須為用,
峻下熱結之力甚強;積滯內阻,
則腑氣不通,
故以厚樸、枳實行氣散結,
消痞除滿,
並助硝、黃推蕩積滯以加速熱結之排泄,
共為佐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