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小孩的前程被家長的欲望所控制時

為什麼青少年比幼兒更容易出現焦慮、抑鬱和叛逆情緒?

對此, 馬德琳·萊文(Madeline Levine)有個有趣的理論:

“每個孩子剛開始蹣跚學步時都會不斷摔倒。 他們趴在地上的時候, 通常會觀察大人的反應——有些家長可能十分緊張, 趕快跑過來扶起, 有些則相對輕鬆, 安慰一下, 要他們自己再站起來。 但恐怕沒有誰會對一個學步期的幼兒嚴詞厲色地說:‘笨蛋, 你總這麼摔個沒完, 回頭長大只能到隔壁的餐館裡刷盤子做漢堡去!’”

萊文是美國加州馬林郡的一名執業心理醫生。 2009年時, 地處矽谷中心地帶的馬林郡以9.1483萬美元的居民人均年收入在美國富人區排行榜上名列第五。

這裡的孩子大多口含銀勺而生, 照說本應過著童話裡無憂無慮快樂滿足的日子, 然而, 在過去的30多年中, 萊文每日接觸到的, 卻淨是一群空虛、憤怒、悲哀、麻木的少年人。

他們衣履鮮潔, 成績體面, 前程錦繡, 但令人豔羨的表像之下, 是出人意料的高出同齡人的抑鬱症和焦慮症發病率, 更為嚴重的酒精和藥物濫用問題, 以及頻頻出現的自殘和自殺案例。

人們習慣於將這種“富家多敗兒”的現象歸結為父母忙於事業而忽略了對子女的教育, 但在新書《教子有方:通向真正成功的育兒法》(Teach Your Children Well: Parenting for Authentic Success)及此前的一系列文章中, 萊文對這一看法提出質疑。

根據她的自身經驗, 富足中產階級家庭的育兒危機不在於父母對子女教育不夠用心,

而恰恰是因為關心太切。 眾多研究顯示, 上層中產階級的家長們是最捨得在子女教育上投入時間、精力和金錢的一群人, 然而, 他們的投入通常都伴隨著巨大的回報壓力。

萊文在書中寫道, 雖然每個家長都宣稱, 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為了孩子將來的“幸福”, 但她在單獨採訪那些中產階級家庭的下一代時,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表示, 在他們看來, 父母評價成功的標準最終不過是錢——上精英高中, 進常春藤大學, 在華爾街或矽谷找份高薪工作。 稍微偏離這條人生軌跡, 便有可能被視為失敗者;反之, 只要能夠一直在這條“高空鋼索”上走下去, 所有其他都不過是小問題——於是,

作弊、嗑藥, 都在所不惜。

在萊文看來, 上層中產階級父母的最大誤區之一是想不清楚——或者不甘心承認——一個簡單不過的人口統計學問題:在整個社會中, 他們自身屬於少數的10%或20%, 即便好的物質條件和教育機會可以增加其下一代成功的概率, 但依然不可能高達100%。 與此同時, 這一群父母也最期盼下一代能夠實現自己當年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實現的夢想, 不惜斥鉅資追求所謂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結果就是, 他們的孩子成為課業負擔最重的一群人。 學校的功課之外, 還要學習外語、音樂、美術, 練習競技體育。 這些孩子每天從早忙到晚, 學習各種“為未來打好基礎”的技能, 根本沒有閑下來的時間。 因為每一項安排都環環相扣,

他們也不允許犯錯——否則, 就會成為父母口中“只配到餐館刷碗”的失敗者。

萊文指出, 不想重蹈馬林郡中產階級父母覆轍的家長應當首先學會自控和放手。 控制住自己想要控制子女前途的欲望, 放棄那些未實現的夢想——它們不會由你的兒子或女兒替你實現, 就像你很可能也沒實現你父母當初的夢想一樣。 人們今天所接收到的資訊和知識極有可能並不足以對20年後的就業前景做出準確預測, 今天的中產階級成功和幸福的評價標準幾十年後也可能會被視為失敗的表現。

其次, 打破勤能補拙的“功課迷信”——近10年來的多項認知心理學研究結果顯示, 高中之前的家庭作業根本不會對學生的認知能力帶來好處, 即使是高中生,

當家庭作業時間超過2.5小時時, 其負面作用要遠遠大於正面影響。 但最重要的是, 給孩子失敗的機會。 萊文主持的多項研究發現, 從不允許出錯反而會遏制青少年的創造性, 而在成功與失敗各占一半的情況下, 人的學習能力反而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