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婦科>正文

痛經食養,中醫經典妙論

痛經, 指婦女正值經期, 或行經前後, 週期性地出現小腹疼痛。 一般於經前1~2天, 或行經第1天疼痛明顯, 隨後有或大或小膜片隨經血排出, 腹痛 逐漸減輕。 亦有延續至經淨疼痛始止, 或經淨後才發生腹痛者。 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 亦可波及全腹, 或牽引至腰骶部、外☆禁☆陰 部、肛門部墜痛。 疼痛性質有絞痛、刺痛、灼痛、隱痛、墜痛等, 嚴重時可伴有噁心、嘔吐, 面色蒼白, 冷汗淋漓, 極少數痛至昏厥。

西醫學指出, 痛經有原發性和繼發性之異。 原發性痛經(又稱功能性痛經), 一般多無器質性病變, 可見子宮 頸口或子宮頸管狹窄、子宮過度傾屈,

或子宮內膜整塊脫落等因素, 造成經血滯留, 經血中前列腺素含量異常增高, 刺激子宮肌和血管痙攣性收縮, 子宮肌層缺血缺氧而疼痛。 繼發性痛經多由婦科疾病引起, 如盆腔炎症、子宮內膜異位症等, 只要原發病治癒, 痛經亦不再發生, 此處不予討論。

痛經, 也有虛實之分。

中醫學認為, 痛經病機“不通”是主要矛盾。 有“不榮而痛”、“不通則痛”虛實兩端, 或沖任胞宮失于榮濡, 或沖任胞宮氣血運行不暢。 其虛實之辨, “實者多痛於未行之前, 經通而痛自減;虛者多痛於既行之後, 血去而痛未止, 或血去而痛益甚。 大多可揉可按為虛, 拒按拒揉為實”(明代張介賓《景嶽全書》)。

究其因, 虛者有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肝腎虧損(又有陰虛、陽虛之異)等。

實者有氣滯血瘀、寒凝胞中、濕熱下注、肝鬱氣滯、肝鬱血熱等。

其治療原則, “通則不痛”, 以通暢氣血為目的, 以止痛為第一要務, 具“治血必先理氣”、“調經以理氣為先”, 改善血循環, 緩解平滑肌痙攣。 詳析之, 虛則補而通之, 滯則行而通之, 寒則溫而通之, 熱則清而通之。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