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收穫的季節, 但此時肺容易被燥邪所傷, 咳嗽、咳痰、胸悶等, 許多呼吸系統疾病的常見問題也是一到秋天就“撲面而來”。 那麼, 我們該怎樣預防感冒呢?

如果單純感冒引起的咳嗽, 一般來說, 中醫裡將感冒分為風寒感冒及風熱感冒、表裡兩感、胃腸型及暑溫型感冒, 對症施藥才能治癒感冒, 反之病好不了, 還會加重病情。
如果是肺部炎症的話, 中醫將咳嗽分為風熱、風寒兩型, 如未得到積極治療, 或體質較弱者遷延不愈, 還可進一步發展為溫病(風溫), 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急慢性支氣管炎及肺炎。
溫病主要是從衛氣營血辨證的, 肺炎主要是邪在衛分、氣分, 主要是一些表症, 比如出汗、怕冷, 繼而發展為高熱、煩渴, 可以用發散清熱的中藥。 同時, 市民還可以試試潤肺防燥的經絡, 對肺做個“補水”防“秋燥”。
手太陰肺經是十二經脈循行的起始經脈, 經脈的循行與肺臟相連,

由於肺經位於上肢內側, 平常看電視、等車等閒置時間都可以用手掌拍一拍該經所循行的位置,
《黃帝內經》中說, 寅時(3:00-5:00)經脈氣血循行流注至肺經, 肺有病的人經常會在此時醒來, 這是氣血不足的表現。 保養肺經此時按摩最好, 但此時正是早上睡眠的時間。 因此, 可在同名經上, 也就是足太陰脾經當令的時段(上午9:00-11:00), 對肺經和脾經進行按摩。
一穴多用養生法
按摩:用大拇指按揉200次, 每天堅持, 能夠防治上述疾病。

艾灸:用艾條溫和灸5-20分鐘, 長期堅持。
拔罐:用火罐留罐5-10分鐘, 隔天1次。
刮痧:從上向下刮拭3-5分6天鐘, 隔天1次, 以出痧為度。
1、中府穴
主治:肺炎、哮喘、胸痛、肺結核、支氣管擴張。
位置:在胸部, 橫平第1肋間隙, 鎖骨下窩外側, 前正中線旁開6寸。 正立, 雙手叉腰, 鎖骨外側端下方有一凹陷, 該處再向下一橫指即是。
配伍:配內關、膻中、定喘治療哮喘, 配肺俞、孔最治療咳嗽。

2、雲門穴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肩痛、肩關節內側痛等。
位置:在胸部, 鎖骨下窩凹陷中, 肩胛骨喙突內緣, 前正中線旁開6寸。 雙手叉腰, 鎖骨外側端下方的三角形凹陷處即是。
配伍:配內關、膻中、定喘治療哮喘, 配肺俞、孔最治療咳嗽。
3、天府穴
主治:咳嗽、氣喘、鼻塞、上臂內側疼痛等。

位置:在臂前部,腋前紋頭下3寸,肱二頭肌橈側緣處。臂向前平舉,俯頭。鼻尖接觸上臂內側處即是。
配伍:配天宗、肩髃治療肩背部疼痛或肩周炎。
4、俠白穴
主治:咳嗽、氣喘、幹嘔、肋間神經痛。
位置:在臂前部,腋前紋頭下4寸,肱二頭肌橈側緣處。先找到天府穴,向下一橫指處即是。

5、尺澤穴
主治:氣管炎、咳嗽、咯血、咽喉腫痛、過敏、濕疹、肘臂痙攣疼痛、膝關節疼痛。
位置:在肘部,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橈側緣凹陷中。屈肘時,觸及肌腱,其外側即是。
配伍:配曲池、合穀治療肘痛不舉。
位置:在臂前部,腋前紋頭下3寸,肱二頭肌橈側緣處。臂向前平舉,俯頭。鼻尖接觸上臂內側處即是。
配伍:配天宗、肩髃治療肩背部疼痛或肩周炎。
4、俠白穴
主治:咳嗽、氣喘、幹嘔、肋間神經痛。
位置:在臂前部,腋前紋頭下4寸,肱二頭肌橈側緣處。先找到天府穴,向下一橫指處即是。

5、尺澤穴
主治:氣管炎、咳嗽、咯血、咽喉腫痛、過敏、濕疹、肘臂痙攣疼痛、膝關節疼痛。
位置:在肘部,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橈側緣凹陷中。屈肘時,觸及肌腱,其外側即是。
配伍:配曲池、合穀治療肘痛不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