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網導讀:
孩子害羞怕生怎麼辦?有些寶寶性格特別內向, 見到不熟悉的人就會心生害羞怕生的心理。 這一點父母應該及時給予糾正和幫助, 那麼孩子害羞怕生怎麼辦呢?平時在家裡總是活潑、調皮搗蛋的孩子, 一見到陌生人, 就變得扭扭捏捏、不大方, 甚至害羞地躲到大人身後, 完全變了一個樣。 害羞、怕生不是天生的, 而是與環境有關, 指責、怒駡只會讓孩子更退縮, 不妨找出原因, 再對症下藥, 才能打開孩子害羞、怕生的情結。
害羞的表現
1、生理症狀
面紅耳赤, 脈搏增快、心臟碰碰急跳、出汗。
2、無理性的恐懼
恐懼別人負面評價, 恐懼無法面對社會情境, 恐懼被人拒絕, 以及恐懼親密等等。
3、過分敏感
害羞是使人偏於極端地關心別人對其看法的一種心理狀態, 表現為逃避人與情境, 以免受到任何潛在批評, 同時亦會保持低側面的行為反應, 不敢抬頭、挺胸地面對他人, 以避免引起注意。
4、過分專注自己
典型害羞者, 一向很顧慮自己, 處處放不開, 很難專注在任何工作上。 最極端的是:不能接受遊戲、跳舞、比賽或任何社會活動上的歡愉。 這種人無論參與、抑或旁觀, 通常都過於擔憂別人對他的印象。
5、自我價值感低
害羞孩子最大特徵是自我價值感很低, 常感自卑, 也就是說害羞孩子往往缺乏自尊。 當他有失敗情形時, 就會擔心得不到父母、師長的關愛和接納,
6、特殊表現
害羞孩童會有些特殊的表現:猶豫、寡歡、獨立性差、被動、退縮、容易憂傷、沒有領導能力;愛臉紅、說話結結巴巴、咬指甲;不敢正眼對人、較不友善、儘量單獨活動、活動量少、易有無目的閒逛等表現。
7、缺乏社交技巧
害羞孩童無法顯現引人注意, 適當插嘴、及時恭維等適宜的社會行為。
造成孩子害羞、怕生原因
對於孩子害羞、怕生的行為表現, 父母應先瞭解其原因。 一般來說, 寶寶出生後六至八個月, 便開始進入“認生”期, 造成孩子害羞、怕生的背後原因不外乎下列幾種情形:
1、個性差異:每個孩子的個性氣質都不相同, 有的內向、害羞、退縮;有的則是活潑、大方。
2、互動機會少:現代家庭子女少, 無形之中也減少了孩子與同伴互動的機會。 再加上有許多父母在孩子小時, 樣樣事情都幫孩子安排好, 事事為他代勞, 總以為在如此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是最幸福的, 但卻不知孩子在成長過程中, 很難有和大家接觸的機會, 從而有嚴重害羞、怕生的傾向。
3、不安全感作祟:寶寶行為發展的第一年, 會對主要照顧者產生強烈的依賴感。 如果此時不注意影響他, 容易造成孩子對人產生畏縮、不信任感, 而間接影響孩子日後與人相處的關係。
4、父母教養態度:父母忙於工作沒時間陪伴孩子, 和孩子缺少聯繫。 或討厭孩子吵鬧、怕孩子一直跑來問問題時,
5、缺乏自信心:因為孩子本身溝通或接觸社會的技巧不佳, 導致孩子缺乏表現自我的信心, 而選擇以退縮及逃避的行為來掩飾自己的缺點。
6、遺傳因素:父母本身天生個性屬於內向、害羞, 又缺少與其他鄰居、朋友聯繫的機會, 相對的, 也會造成孩子害羞、怕生的個性。
孩子害羞怎麼辦
1、要對孩子進行情感投資
美國心理學家坎貝爾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
2、採用技巧提升表現力
內向的孩子一到幼稚園或置身於集體中, 就一句話都不想說, 爸媽可以在親朋好友面前, 經常性地舉辦“講故事”、“唱歌”和“藝術表演”等活動, 讓孩子進行角色扮演, 要求表情自然、大方, 爸媽應及時給以鼓勵。
3、在遊戲中培養主動性
鼓勵孩子參與小夥伴的遊戲, 以此來結識小朋友, 在玩耍中彼此之間產生友誼或糾紛, 對於孩子的成長都是有益的。 在各種糾紛的解決過程中, 會使孩子學會如何有效地解決與人相處的實際問題, 增強了孩子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4、請老師幫助指導
在幼稚園的集體生活中,最能鍛煉孩子的能力。家長要做個有心人,主動與老師聯繫,告訴老師自己孩子的特點、興趣愛好等,請老師多關注孩子,多給孩子鍛煉的機會;老師也會鼓勵小朋友之間相互交流,讓他們從中感受到樂趣,提升孩子的表現欲望。
5、在生活中訓練孩子
建議孩子經常把小朋友帶到家裡來玩,媽媽可以設計一些生動、有趣的小遊戲,增強孩子的參與意識;全家外出時,可以讓孩子問路、購物;在家裡,可以讓孩子接電話等,鍛煉孩子與他人打交道的能力。
如果孩子早期表現潛力不突出,爸媽也不必灰心,大器晚成確實存在。早期出現的天賦不一定會永遠伴隨著孩子成長,潛力需要精心培養和不斷激勵,成功的孩子來自于持之以恆的鼓勵和信念。
害羞寶寶的正確引導
第1類害羞寶寶
成因:缺少社會交往
對策一、提供交往機會
對於這類寶寶,首先家長要對他多鼓勵,少批評,盡可能地多為孩子提供與人交往的機會。例如:鼓勵孩子與小朋友一起玩;在家可讓孩子接待客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招待活動,讓他為客人送茶水、糖果、搬椅子、鼓勵孩子回答客人的問題;父母帶孩子上街買東西時,讓孩子自己告訴售貨員買什麼東西,並向營業員道謝,告別等;督促孩子參加班裡的一些討論或活動;向鄰居借東西時可跟在孩子後面讓孩子去說、去做;過生日或有事找親戚、朋友時可讓孩子傳話。
對策二、尊重孩子的意見
在給孩子提供交往機會的同時,爸媽還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意見,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在日常生活中,善於並及時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多表揚孩子的長處,也是很重要的,這樣孩子的害羞心理會有所改善。
第2類害羞寶寶
成因:自主性沒得到發展
對策一、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幼兒期的孩子愛提問、愛模仿、愛做遊戲。在行為特點上,喜歡爭著做事,並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並常常表現出頑皮、不聽話等傾向,這是自主性發展的表現。父母如果總是事事代勞,或有的指責孩子,有的心疼孩子小,生怕孩子做不好等,那麼,結果就會壓抑孩子自主性的發展,使他們懷疑自己的能力,形成膽怯心理。因此,我們要多鼓勵孩子做些簡單的事,如自己穿衣,自己洗手洗臉,整理玩具、圖書等。孩子做對,要給予肯定表揚,做得不太好的地方,除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外,還應該鼓勵他們下次做好,增強幼兒發展自主性的積極性。
對策二、參加各種集體活動
爸媽要讓孩子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在群體中,孩子會找到自己的榜樣,然後模仿他的行為,這樣,孩子對父母的依賴相對就減少了。在集體中表現自己,還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對他自主能力的發展也是一種促進。同時可多讓孩子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加強幼兒自信心的培養。
第3類害羞寶寶
成因:受到不恰當的批評和指責
對策一、爸媽少指責寶寶
爸媽要瞭解孩子在這一時期的身心發展特點,在對孩子做錯事時要辨證地分析原因,多注重動機,少強調結果,不能一味地指責。比如:
有的孩子看見媽媽在擦桌子,想幫忙也去擦桌子,不小心把東西打壞了,如果家長任意指責,不首先肯定孩子積極性的一面,就很容易會造成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而變得害羞膽怯。同時,對孩子不良行為習慣也不能只批評指責,更不能譏笑打罵,否則更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對策二、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
父母教育子女時,要採取民主和平等的方式,這樣孩子就比較容易形成和善交際、能和人合作又能獨立自主的性格特徵。如果採用專制的方式,那麼孩子較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定、依賴性強、膽怯、看見陌生人害羞等現象。
增強了孩子參與活動的積極性。4、請老師幫助指導
在幼稚園的集體生活中,最能鍛煉孩子的能力。家長要做個有心人,主動與老師聯繫,告訴老師自己孩子的特點、興趣愛好等,請老師多關注孩子,多給孩子鍛煉的機會;老師也會鼓勵小朋友之間相互交流,讓他們從中感受到樂趣,提升孩子的表現欲望。
5、在生活中訓練孩子
建議孩子經常把小朋友帶到家裡來玩,媽媽可以設計一些生動、有趣的小遊戲,增強孩子的參與意識;全家外出時,可以讓孩子問路、購物;在家裡,可以讓孩子接電話等,鍛煉孩子與他人打交道的能力。
如果孩子早期表現潛力不突出,爸媽也不必灰心,大器晚成確實存在。早期出現的天賦不一定會永遠伴隨著孩子成長,潛力需要精心培養和不斷激勵,成功的孩子來自于持之以恆的鼓勵和信念。
害羞寶寶的正確引導
第1類害羞寶寶
成因:缺少社會交往
對策一、提供交往機會
對於這類寶寶,首先家長要對他多鼓勵,少批評,盡可能地多為孩子提供與人交往的機會。例如:鼓勵孩子與小朋友一起玩;在家可讓孩子接待客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招待活動,讓他為客人送茶水、糖果、搬椅子、鼓勵孩子回答客人的問題;父母帶孩子上街買東西時,讓孩子自己告訴售貨員買什麼東西,並向營業員道謝,告別等;督促孩子參加班裡的一些討論或活動;向鄰居借東西時可跟在孩子後面讓孩子去說、去做;過生日或有事找親戚、朋友時可讓孩子傳話。
對策二、尊重孩子的意見
在給孩子提供交往機會的同時,爸媽還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意見,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在日常生活中,善於並及時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多表揚孩子的長處,也是很重要的,這樣孩子的害羞心理會有所改善。
第2類害羞寶寶
成因:自主性沒得到發展
對策一、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幼兒期的孩子愛提問、愛模仿、愛做遊戲。在行為特點上,喜歡爭著做事,並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並常常表現出頑皮、不聽話等傾向,這是自主性發展的表現。父母如果總是事事代勞,或有的指責孩子,有的心疼孩子小,生怕孩子做不好等,那麼,結果就會壓抑孩子自主性的發展,使他們懷疑自己的能力,形成膽怯心理。因此,我們要多鼓勵孩子做些簡單的事,如自己穿衣,自己洗手洗臉,整理玩具、圖書等。孩子做對,要給予肯定表揚,做得不太好的地方,除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外,還應該鼓勵他們下次做好,增強幼兒發展自主性的積極性。
對策二、參加各種集體活動
爸媽要讓孩子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在群體中,孩子會找到自己的榜樣,然後模仿他的行為,這樣,孩子對父母的依賴相對就減少了。在集體中表現自己,還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對他自主能力的發展也是一種促進。同時可多讓孩子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加強幼兒自信心的培養。
第3類害羞寶寶
成因:受到不恰當的批評和指責
對策一、爸媽少指責寶寶
爸媽要瞭解孩子在這一時期的身心發展特點,在對孩子做錯事時要辨證地分析原因,多注重動機,少強調結果,不能一味地指責。比如:
有的孩子看見媽媽在擦桌子,想幫忙也去擦桌子,不小心把東西打壞了,如果家長任意指責,不首先肯定孩子積極性的一面,就很容易會造成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而變得害羞膽怯。同時,對孩子不良行為習慣也不能只批評指責,更不能譏笑打罵,否則更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對策二、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
父母教育子女時,要採取民主和平等的方式,這樣孩子就比較容易形成和善交際、能和人合作又能獨立自主的性格特徵。如果採用專制的方式,那麼孩子較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定、依賴性強、膽怯、看見陌生人害羞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