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網導讀:
職業願景不是指在人生中找到一份讓你特別開心、特別適合你的工作, 職業願景是一種做事情的方法, 幫助你更好的完成任務。在做了三年多的生涯諮詢, 積累了近二百個收費個案, 有了一千多小時的諮詢時數之後, 我開始挑客戶了。 我只做三類生涯問題的諮詢:也願景規劃、生涯平衡和複雜的職場關係。
原因很簡單, 我的諮詢收費不菲, 這三類問題的來詢者一般比較有支付能力, 這樣就比較容易建立合作的諮詢關係。 而對於職業定位、適應問題的生涯困惑者, 我希望更多以寫作、講座等公益的方式來支援他們,
一類是迷信權威的。 請原諒我的直接, 這和一個解決不了生存問題的女孩非要買個正品LV、PRADA名品包是一樣的。 花更多錢, 解決的只是自己的虛榮心問題, 買包不是為了用, 是為了顯擺。 買貴的諮詢不是為了顯擺, 但卻是為了內心的安全, 而不一定是為了解決問題。 我們都知道, 諮詢師的級別和收費只是代表了過去諮詢的經歷, 積累的諮詢時數和滿意率, 當然級別越高, 職業資信也會越高。 在能夠保證解決當下困惑的同時, 自然是價格越低越好。
還有一類人, 是分不清楚職業願景規劃和定位的區別。 當一個人不喜歡自己所做的工作, 在視野內進行了一些嘗試, 無果而終之後, 就開始有“夢想”了:一定有一個最適合我的工作, 我做起來會特別開心, 還倍兒有價值。 可是夢了半天, 只意淫出了一個特別嚮往的感覺, 具體是什麼, 根本沒想法, 於是, 就命名為“願景”。 或者是看到張三李四做的工作非常光鮮, 自己想做, 沒有路徑, 或者不願吃苦, 於是就把那份工作幻化成為“職業願景”了。 這些問題不是職業定位就是職場適應, 根本談不上願景規劃。
那麼, 職業願景究竟是什麼?職業願景就一定是高大上的嗎?未必。 願景也是一種做事的方式罷了,
用自己的天賦, 這是利用的手段。 這就和剛入職場的職業定位不同了, 定位的時候有兩種方向, 一種是看自己有什麼能力, 就找什麼工作, 比如大學畢業, 多數人都找了與自己專業相關的職業, 因為自己似乎沒得挑, 想跳專業?如果沒有相關的證書、實踐、門路熟人的話, 就只能進入銷售、行政這些門檻低一些的職業了。 還有一種是看自己喜歡什麼, 如果一個學電腦的真是喜歡畫畫, 沒的說, 從基礎練起來吧。 但說到底, 定位憑的主要還是能力, 能力有多大, 選擇空間就有多大。 這個時候, 各種能力還處於萌芽階段, 或者是開發階段, 尚不熟練, 未經檢驗, 談不上是天賦。
我見過一個極有外交天賦的人, 在一個相對陌生的大趴上, 她能夠和很多人一見如故, 迅速建立連結。 我還見過一個極富洞察力的人, 他能捕捉別人的細節, 並準確說出對方的想法。 這就是天賦, 先天賦予, 後天訓練, 如果不加以利用, 簡直就暴殄天物了。
運用天賦還不夠, 願景需要滿足自我實現的價值。 這裡面有個很有意思的悖論:自我實現既非高尚, 又必須高尚。 說到願景, 很多人就會想到做公益, 做慈善, 做改變世界的事情, 或者乾脆回到自我,
有個來詢者張山在IT行業, 職業發展不錯, 已經做到了部門總監, 對於技術領域已經是輕車熟路。 在他面前有三條路徑可選:一種是繼續做技術, 做到大牛, 其中有些還可以申請專利, 下一步就是繼續發展自己的技術, 甚至通過跨公司的方式建立自己在業內的知名度;一種是從技術轉做管理, 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這在目前的公司裡也有發展的可能;第三種是做一些自己感覺特別有意義,有激情的事情,但是具體是什麼,還不知道。
其實,這三條路徑只有前兩條走得通,而且都與願景無關。願景有一個最大的特點:不以資源為導向。願景不會在意現在的資源是否充足,而更多的是在意是不是自己想要的。而從職業發展情況來看,張山就是需要願景規劃了:職業發展的還不錯,有賴以生存的能力,但是似乎缺乏意義和價值,尋求突破,但是沒有方向。
說到職業願景規劃,其實包括兩步:第一步是願景構建;第二步是願景實現。願景構建靠自由,願景實現靠資源,一放一收,相得益彰。
先說職業願景構建,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自己的期待,這個期待或是美好的,或是怦然心動的,或是不做不行的。有人可能覺得正是因為沒有這樣的感覺才會迷茫,才會覺得滿腹才華、滿腦子想法而無處發揮。那是因為我們過的過於匆忙,而沒有聽到內心的聲音。可以自己梳理,也可以請專業人士梳理,區別主要在於效率,畢竟自我分析就像左右手互博,難度更大。
而職業願景的構建之所以困難,主要原因就在於多數人生活在一種並不自由的狀態,有恐懼,有畏懼,有限制,有束縛,以至於我們忽略了那些曾經讓我們興奮的事情,以至於我們不敢直視自己的天賦,以至於我們被種種噪音吵得迷失了自我。構建願景的方法很多了,主要是通過擺脫束縛,以更加自由的方式喚醒一個人內在的渴望。聽一位老師講敘事趨向的諮詢技術時,談到一個話題:告訴我,你狂野而寶貴的一生,準備拿來做什麼?這其實就是一種很好的願景構建的方式。
我在給張山做諮詢的時候,就在幫他看到,原來他自己總是把眼光放在自己有什麼資源上,而自己內心有一個特別的期待,就是助人成長。他在帶團隊的時候,和下屬的關係特別好,主要原因就是總是給下屬很多的支持,有人說這是領導力,但他從不覺得是要領導別人,而是由心自發地希望看到別人的成長。這既是他的天賦,又是他可以構建的願景。在諮詢的推進中,張山逐漸看到了讓他怦然心動的願景:他希望成為一名技術培訓師,未來有機會能夠辦一所學校,影響和幫助更多人就業。
這就是願景,深藏內心,一旦被激發,就會按捺不住。
職業願景不止於構建,還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願景實現。如果說構建願景本身一定不要考慮資源導向的話,那麼實現願景,就一定離不開資源整合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理想有多高遠,手段就要有多現實”。一旦願景出現,就需要把資源梳理出來,為願景所用。
梳理資源,有三層考慮:直接資源、連結資源、發展資源。直接資源是大家都看得到的,追求願景的人不缺資源,顯而易見,直接資源最容易拿來使用。比如張山,希望助人,那麼自己的IT技術就可以直接拿來助人。第二層是連結資源,看到所有資源之間的連結,也就是隱形資源的顯性化。比如張山就發現其實自己在帶團隊的時候和下屬的溝通比較通暢,進而發現自己的表達能力比較強,特別是在比喻上,能夠用最平實的語言解釋複雜的技術問題,即便是剛入行的人都聽得懂。於是,這樣的資源就可以和培訓助人結合在一起了。第三層是發展資源,也就是現在尚不具備,但是願景需要發展出來的資源。願景之所以稱之為願景,就是因為“看得到,達不到,心嚮往之”的,達不到的這個空隙需要發展出來新的資源來支持。張山就發現,自己需要有相關的技術認證,需要瞭解教育培訓行業,需要通過講課歷練,需要做未來創業的準備,需要……當願景出現的時候,這些準備,就變得清晰起來了。
有時候,職業願景就是這麼奇妙,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它永遠不會出現,以願景之名追尋的只是內心那個狂躁不安的內心,稍有不慎就會陷入自己挖好的美麗陷阱。而一旦你靠了雙腳和臂膀走出叢林,走過沙漠,涉過河溪,準備了一身力量與平和心境的時候,忽然抬頭,天際邊竟會出現一道絢麗的彩虹,它不僅美,重要的是扣印了你的內心。這時候,遠方就不再是遠方,它是邁開腿的嚮往。
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這在目前的公司裡也有發展的可能;第三種是做一些自己感覺特別有意義,有激情的事情,但是具體是什麼,還不知道。其實,這三條路徑只有前兩條走得通,而且都與願景無關。願景有一個最大的特點:不以資源為導向。願景不會在意現在的資源是否充足,而更多的是在意是不是自己想要的。而從職業發展情況來看,張山就是需要願景規劃了:職業發展的還不錯,有賴以生存的能力,但是似乎缺乏意義和價值,尋求突破,但是沒有方向。
說到職業願景規劃,其實包括兩步:第一步是願景構建;第二步是願景實現。願景構建靠自由,願景實現靠資源,一放一收,相得益彰。
先說職業願景構建,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自己的期待,這個期待或是美好的,或是怦然心動的,或是不做不行的。有人可能覺得正是因為沒有這樣的感覺才會迷茫,才會覺得滿腹才華、滿腦子想法而無處發揮。那是因為我們過的過於匆忙,而沒有聽到內心的聲音。可以自己梳理,也可以請專業人士梳理,區別主要在於效率,畢竟自我分析就像左右手互博,難度更大。
而職業願景的構建之所以困難,主要原因就在於多數人生活在一種並不自由的狀態,有恐懼,有畏懼,有限制,有束縛,以至於我們忽略了那些曾經讓我們興奮的事情,以至於我們不敢直視自己的天賦,以至於我們被種種噪音吵得迷失了自我。構建願景的方法很多了,主要是通過擺脫束縛,以更加自由的方式喚醒一個人內在的渴望。聽一位老師講敘事趨向的諮詢技術時,談到一個話題:告訴我,你狂野而寶貴的一生,準備拿來做什麼?這其實就是一種很好的願景構建的方式。
我在給張山做諮詢的時候,就在幫他看到,原來他自己總是把眼光放在自己有什麼資源上,而自己內心有一個特別的期待,就是助人成長。他在帶團隊的時候,和下屬的關係特別好,主要原因就是總是給下屬很多的支持,有人說這是領導力,但他從不覺得是要領導別人,而是由心自發地希望看到別人的成長。這既是他的天賦,又是他可以構建的願景。在諮詢的推進中,張山逐漸看到了讓他怦然心動的願景:他希望成為一名技術培訓師,未來有機會能夠辦一所學校,影響和幫助更多人就業。
這就是願景,深藏內心,一旦被激發,就會按捺不住。
職業願景不止於構建,還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願景實現。如果說構建願景本身一定不要考慮資源導向的話,那麼實現願景,就一定離不開資源整合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理想有多高遠,手段就要有多現實”。一旦願景出現,就需要把資源梳理出來,為願景所用。
梳理資源,有三層考慮:直接資源、連結資源、發展資源。直接資源是大家都看得到的,追求願景的人不缺資源,顯而易見,直接資源最容易拿來使用。比如張山,希望助人,那麼自己的IT技術就可以直接拿來助人。第二層是連結資源,看到所有資源之間的連結,也就是隱形資源的顯性化。比如張山就發現其實自己在帶團隊的時候和下屬的溝通比較通暢,進而發現自己的表達能力比較強,特別是在比喻上,能夠用最平實的語言解釋複雜的技術問題,即便是剛入行的人都聽得懂。於是,這樣的資源就可以和培訓助人結合在一起了。第三層是發展資源,也就是現在尚不具備,但是願景需要發展出來的資源。願景之所以稱之為願景,就是因為“看得到,達不到,心嚮往之”的,達不到的這個空隙需要發展出來新的資源來支持。張山就發現,自己需要有相關的技術認證,需要瞭解教育培訓行業,需要通過講課歷練,需要做未來創業的準備,需要……當願景出現的時候,這些準備,就變得清晰起來了。
有時候,職業願景就是這麼奇妙,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它永遠不會出現,以願景之名追尋的只是內心那個狂躁不安的內心,稍有不慎就會陷入自己挖好的美麗陷阱。而一旦你靠了雙腳和臂膀走出叢林,走過沙漠,涉過河溪,準備了一身力量與平和心境的時候,忽然抬頭,天際邊竟會出現一道絢麗的彩虹,它不僅美,重要的是扣印了你的內心。這時候,遠方就不再是遠方,它是邁開腿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