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現一: 早期營養影響大腦發育
發育關鍵期或敏感期的營養狀況將對機體組織結構、生理功能乃至健康狀況具有終生影響。 這個關鍵時期或敏感期一般被認為是嬰兒期(1歲以內), 尤其是出生後3個月內最為重要。 研究證實, 嬰兒期是寶寶大腦和視力發育的黃金時期。 1歲寶寶的大腦重量是出生時的3倍, 而視網膜也將在此時發育成熟。
早期營養非常重要, 不僅對近期的體格發育有影響, 還會影響遠期的健康。 與早期營養充足的兒童比較, 營養不足的兒童會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社交能力差、攻擊性較強等情況。
科學發現二: 科學循證尋找最優化嬰兒營養
葉黃素曾被發現具有視網膜保護作用。 今年7月, 研究者首次公佈在嬰兒大腦中發現了葉黃素。 主要分佈在大腦皮層與認知和記憶相關的4個區域, 葉黃素是上述區域內最主要的類胡蘿蔔素, 可通過抗氧化作用幫助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免受氧化威脅, 保護嬰兒大腦認知功能的建立與發育。
那麼, 葉黃素該添加多少才算合理呢?營養素的添加不能僅僅模擬母乳的成分, 還要評估餵養後的效果。 把餵養兒的血清葉黃素濃度與母乳餵養兒的進行對比, 從而最終找到與母乳餵養兒表現最相似的葉黃素添加量。
科學發現三: 營養補充因人而異
早產兒營養面臨諸多挑戰, 早產兒在出生時生長發育尚未成熟, 面臨諸多餵養困難, 出院後餵養期也不是早產兒營養支持的結束, 而是新的開始。 臨床工作者及家長應選擇採用針對早產兒營養需求配方的奶粉, 有助於早產兒和低體重兒在出生後第一年中實現“追趕性生長”。
對於足月兒來說, 嬰幼兒由於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善, 部分種類的消化酶缺乏, 易出現因對配方奶粉中的某些成分不耐受而引起的症狀。 其中以消化系統症狀多見, 如腹瀉、便秘、嘔吐、頻繁溢奶、排氣頻繁、腸絞痛等。 醫務工作者及家長首先應熟悉寶寶餵養不耐受的信號, 嘗試調整配方奶粉中的蛋白質分子大小、碳水化合物的種類以及脂類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