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深度心理學:愛情是尋找完整?

深度心理學中有幾個重要的概念, 可以幫助我們在剪不斷, 理還亂之錯綜複雜的愛情關係中, 找出一些頭緒, 讓我們在分析處理問題時, 掌握較正確的方向。

所謂移情作用就是把對過去生命中一些重要人物的情感轉移到目前所遇到的人, 或者, 曾想從一些重要人物身上獲得卻未能如願的情感需求, 希望從目前的關係中得到滿足。 很多人因為從小在某一方面心理上的匱乏, 一旦得到相關的滿足, 不管人時地是否合宜, 就掉進愛的陷阱了。

愛情中 人們不斷擴大的心理需求

人的心理需求很多,

就像照相機有廣角及望遠鏡頭, 用望遠鏡頭對準某一物件時, 此物件變大, 而其它物件就變成模糊的背景。 這就像肚子餓時去市場買東西會買得特別多, 因為你的需求(食物)被放大;可是當你吃飽後, 需求又不一樣了。 食物像被廣角鏡頭溶回背景中, 但吃飽後你口渴了, 這口渴的需求又像被望遠鏡頭放大了一般, 其它需求都變得不重要, 而你把所有注意力放到這個新的物件, 新的需求上, 直到它得到滿足, 才重新溶回背景之中。 起初, 你也許期望一個慈父般的伴侶, 但當你被照顧、被關注的需求滿足後, 你很可能產生一個新的心理需求, 開始要求獨立、自主。 人是會成長會改變的, 衝突於是產生。 我們剛開始從愛情關係中可以得到滿足,
但因為我們的心理需求會隨人生情況而改變, 所以, 兩人結婚以後還要不斷適應, 不斷學習才好。

造成情人間強烈吸引的原因之一, 是“The Quest To Be Whole”—“完整之我”的追尋。

按照心理學大師楊格的理論, 每個人都身具“顯性”與“隱性”(或稱“影子”)人格。 換言之, 每人除了表現外在眾人所見之“顯性人格”外, 還有個正好相反, 潛藏心底的“影子人格”。 例如, “分析型”者的影子人格是“感覺型”。 通常, “分析型”者著重邏輯思考與客觀評斷, 但是當他在強調與表現“理性” 時, 便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細膩多情“感性”部份的人格, 壓抑到潛意識深處, 變成隱性的“影子人格”。

“顯性人格”的形成與先天因素有極大的關係, 但也受到後天因素的影響。 例如, 男性成長過程中,

多被要求“喜怒不形于色”, “好漢打落牙和血吞”, 他人格中多情易感的部份便被深深壓抑到潛意識中變成“影子人格”。

當先天人格成份中“陽剛”“分析”特性較強的男孩去念理工, 畢業後又在要求一絲不苟, 毫無變通的環境中工作;而身具“陰柔”“感性”特質的女孩去念人文, 學成後又在文藝界工作, 此時男女先天加上後天的差異就變得更大了。

人要發展出一個“完整之我”是個非常艱巨, 要付上慘痛代價的過程, 所以慈愛又幽默的上帝就讓這些異性相吸, 一見鍾情的男女在蜜月期中, 先預嘗了愛情天堂的甜蜜滋味, 然後才讓他們閉著眼睛心甘情願地進入“磨合期”, 在艱苦的“曠野”之中, 讓兩人彼此在個性上“鐵杵磨成繡花針”,

繼續發展“完整之我”。

在磨合期中, 過去對方最吸引你的特質, 現在卻成為讓你最受不了之處。 過去你欣賞他的沉靜, 理智, 現在卻是沉默愚昧, 不解風情。 過去愛他的自信果斷給你安全感, 現在卻成了自我中心, 事事都要主宰。 如果正好相反, 過去女方愛上的是他的細膩溫柔, 那麼進入磨合期中, 她很可能就要抱怨他缺乏男子氣概。 同理, 如果過去男方被她的情感豐盈, 活潑伶俐所吸引, 現在就巴不得她停止“歇斯底里”, 嘮叨不停。 在蜜月期中, 人人都以為找到了完美的夢中人, 在磨合期中卻發覺自己過去瞎了眼才會愛上這個物件。

在磨合期中, 我們都想努力改造對方, 要對方變得完美, 像自己心中所訂之“理想形象”(Imago)一樣,

這是親密關係中痛苦最大的來源。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