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冬至留守兒童倍思親 3招讓留守兒童感受家人溫暖

12月22日一年一度的冬至, 也是家人團聚的日子。 俗話說:冬大過年。 但是, 在這幸福、其樂融融的同時, 有些人卻只能忍受思親的痛苦。 例如農村裡的留守兒童。 那面對這些留守兒童, 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填補他們心理的遺憾呢?

一、留守兒童易出現的心理問題

1、這些孩子孤單地留守, 少有依靠

內心的寂寞與憂傷, 生活上的不便與環境的歧視, 意外的人身傷害, 無一不在困擾著這些孩子。 由於缺乏親情滋養, 這些幼小心靈, 有的走向消極、孤僻, 有的變得任性、暴躁。 父母在生活中的缺位, 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了這些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的形成。

據調查, 三成留守兒童有自我封閉、抑鬱等傾向, 一半以上的孩子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2、容易誤入歧途

有專家指出, 有心理障礙的孩子在青春叛逆期很容易在不規範引導下走入歧途, 得不到矯治的後果則可能是惡性循環。 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極易演變為社會問題。

3、自我封閉, 性格孤僻

這些孩子在年幼時便與父母長期分開, 家庭環境的不穩定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 從而帶來較強的孤獨感。 他們由於缺乏感情依靠, 性格內向, 遇到一些麻煩事會顯得柔弱無助, 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 長期的寡言、沉默、焦慮和緊張, 極易使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閉的心理。

這樣的兒童在人際溝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4、有被遺棄的感覺

在留守兒童的潛意識裡, 經常會拿自己和村裡那些父母都在家的非留守兒童對比, 而這種對比往往更讓他們感覺到內心的孤單和寂寞。 他們所感受到的, 不光是日常生活照顧的不一樣, 別的兒童所得到的關愛以及其完整的家庭, 也往往成為他們羡慕的對象和自卑的緣由。 特別是有的孩子長久沒與父母聯繫, 生活學習沒有得到妥善安置時, 往往有種被父母遺棄的感覺。

二、如何幫助留守兒童

1、自信心的培養

“留守兒童” 由於不能得到父母及時的管教, 而隔代監護人爺爺奶奶等又常常溺愛或放縱他們的行為, 致使他們學習的自覺性較差,

成績落後, 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 要學會正確評價自己。 “金無足赤, 人無完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不要死盯著自己的短處, 要善於發掘和發展自己的優勢, “避己之短, 揚己之長”, 對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評價。 教師要指導“留守兒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 如幫爺爺奶奶做一些家務, 幫助有困難的同學, 學會克服自己學習上的一些不良習慣等, 即使很小的事, 也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起到增強自信心的作用。

2、加強家長和監護人的溝通, 把對孩子的教育落到實處

監護人是留守兒童的直接管理者, 監護人的管理態度直接影響留守兒童的發展。 家長和留守兒童的監護人經常交換教育孩子的意見,

有助於雙方在孩子的教育方面達成共識, 促使監護任務的落實, 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如果和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經常交換意見, 不僅能瞭解孩子的在家的行為動向、思想意識, 而且能讓老人學習現代教育方法。 發現問題, 雙方還能及時梳理, 商討出更合適的教育方法。 如果和照顧孩子的親戚朋友經常交換意見, 則能更瞭解自己孩子的為人處事, 還能讓監護人明白家長的教育意願, 達成教育共識, 促進對孩子教育落到實處。

3、平等對待

每一個學生的家庭環境、先天素質與自身努力程度不同, 因而他們的思想狀況、學習成績及性格愛好等也不一樣。 對留守兒童, 我們只看到他們的短處而見不到長處, 這樣就挫傷了他們進取的積極性。

對待這些學生要從“短”中發現他們的“長”處, 並給這些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使他們在認可、讚揚和尊重中樹立起自信。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