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頭頸歪斜屬於肌張力障礙, 表現為不自主的斜頸, 通常又稱其為痙攣性斜頸, 為一側頸肌持續性不自主收縮所致。 本病的病因絕大多數至今不明, 只有個別患者是因為服用某種藥物所致, 如抗精神病藥物奮乃靜、氟呱啶醇等。
斜頸是頭向一側偏斜的疾病, 此病多為一側胸鎖乳突肌發生纖維性攣縮所致, 故又稱肌性斜頸。 其原因主要是由於產傷或子宮內位置不良引起胸鎖乳突肌病變, 由於一側胸鎖乳突肌攣縮, 造成頭傾向肌肉攣縮的一側, 下頦轉向對側, 檢查時局部可以摸到一個硬而無疼痛的棱形腫物,
[診斷]
1.一般表現為患兒身體均較瘦, 喜靜不好動, 肺活量小, 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
2.患兒往往具有臀產、難產的歷史。
3.頸部出現包塊, 出生後1~3周的新生兒頸部外側, 相當於胸鎖乳突肌中下段可見隆起的包塊, 質硬、圓形或橢圓形, 逐漸縮小而消失, 少部分病例經相當時間後, 尚未完全消失。
4.特殊的姿勢畸形:頭偏向患側, 下頜轉向健側, 下頜向患側旋轉受限。
5.出現繼發畸形:如不及時治療, 首先出現顏面畸形:患側短而扁,
[治療]
小兒斜頸一經發現就應及時治療, 大部分病兒經合理治療在一歲內能治癒。 其方法是:
1.姿勢糾正:斜頸的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應重視姿勢的糾正。 哺乳時在病側臥位哺乳;睡覺時床的位置要注意陽光、燈光在病側方向;發聲和發光的玩具以及電視機和答錄機等聲光也要來自病側;睡覺時可用枕墊在病側;母親坐位橫抱孩子時要使健側向下, 通過抬頭來訓練健側的頸部肌肉。
2.按摩
(1)患兒取仰臥位, 醫者一手將患兒的頭托起, 另一手輪流用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在肌肉攣縮處作按摩, 每次10~15分鐘, 操作結束後用一手捉拿患側胸鎖乳突肌10~20次。
(2)患兒取仰臥位, 由助手固定患兒雙肩, 醫者一手托枕部, 另一手兜住下頜部, 在適當的牽引下輕輕地旋轉頭部數次, 手法由輕到重, 幅度由小到大, 逐漸拉長患側胸鎖乳突肌, 使攣縮的肌肉逐漸得到緩解, 以恢復其功能。 以上手法每日可做1~2次, 每次20~30分鐘。
3.手術矯正經以上方法治療無效的, 一歲以上的病兒則應進行手術治療, 切斷或部分切除攣縮的胸鎖乳突肌的胸骨端與鎖骨端, 達到矯正畸形的目的。
[預防]
1.加強孕婦產前檢查, 盡力避免臀位分娩, 盡可能減少分娩過程中的產傷。
2.早診斷, 早治療是預防繼發性頭、面部、頸椎楔形變畸形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