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爸爸媽媽的寶貝, 天下父母都恨不得自己家寶寶是最乖巧懂事的。 可是偏偏有時候寶寶沒有那麼“乖”, 特別是在公眾場合, 寶寶有時候直呼家長大名, 有時候非要哭鬧不休, 有時候在客人面前蠻橫撒嬌, 顯得非常的“沒大沒小”。 許多家長為此很頭疼, 不知該如何教育是好, 其實寶寶有自己的思維習慣, 家長在應對孩子“沒大沒小”時, 應注意一些小技巧。
直呼家長姓名
有的家長對此持無所謂的態度, 甚至鼓勵孩子直呼自己的名字, 認為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但是從傳統育兒觀念來看,
語言學習階段出現這樣的情形, 家長就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稱呼用語了, 要以稱呼對方“爸爸”、“媽媽”來引導孩子, 不要等到孩子已經養成了直呼家長姓名的習慣時再來引導。 當然, 孩子偶爾直呼家長姓名, 要視當時的情境而定。 比如孩子興致很高, 有點小調皮也是可以接受的。
故意跟大人對著幹
三歲以上的孩子自我意識逐漸形成並加強,
針對不同的原因要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 關鍵是看“理”在哪一邊。 如果的確是父母“無理”, 比如父母說話出爾反爾、言行不一致, 那麼父母非但不能批評孩子, 還要反思自身的問題。 和寶寶一起分析事情的是非對錯, 提高孩子分辨是非和自我判斷的能力, 同時也要教給孩子如何在合適的場合和時機來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舉止不文明, 人來瘋
在公開場合或客人拜訪時, 寶寶變得很興奮, 行為舉止和平時不一樣, 誰的話也不聽, 不懂禮貌, 亂說話, 這就是我們俗稱的“人來瘋”。 孩子有“人來瘋”的行為表現, 主要是想要表現自己來引起大家的關注了;或者是平時受到的約束太多, 父母礙于情面又不便在公開場合過多管束孩子, 給了孩子徹底發洩一下的可乘之機。
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 父母可以在出席活動或客人來訪前, 和孩子做一次交流, 提出禮貌舉止的要求, 也就是打預防針和約法三章。
如果孩子出現“人來瘋”的舉止, 父母儘量不要在公開場合嚴厲批評孩子, 以免在客人面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 可以用眼神或語言提醒孩子注意舉止,
事後要對孩子的表現進行綜合評價, 哪些方面做得好, 哪些方面做得不夠, 這樣的分析有助於孩子明白下次怎樣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