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母親在一個聚會上, 互相談起了自己的孩子。 其中一個母親說, 大家都說她的孩子很聰明, 她也希望孩子能夠出類拔萃, 所以每每按照自己的期望來要求孩子。 開始的時候孩子還很配合, 效果也很明顯。 可是後來, 孩子就不耐煩了, 似乎對很多目標都喪失了興趣, 情緒也一落千丈。 她感到很困惑, 不知道該怎麼辦。
另外一個母親的孩子大一些, 已經上幼稚園了。 孩子放學後經常跟一群朋友在社區廣場上玩, 過了吃飯的時間都不回家。 開始的時候她很不高興, 往往去揪孩子回來。 孩子很不耐煩,
對於孩子的這些表現, 她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她沒有再強求孩子怎麼做, 而是通過幼稚園的老師, 召集這些小夥伴的家長。 這些家長對孩子貪玩也很頭疼, 也遇到過孩子的軟抵抗。 現在他們一致行動起來, 讓孩子在飯前可以痛快地遊戲, 但要求孩子必須在規定時間前回家吃飯。 當然這個規定時間是統一的, 孩子們看到大家都要在同一時間回去, 再也沒有人貪玩, 忘了回家吃飯了。
兩個母親在親子關係上遇到的麻煩, 根本原因是栽在了超限效應上。 當人體受到過多的刺激,
生活中經常發生這樣的現象:母親反復告誡孩子要收拾好自己的玩具, 孩子卻依舊我行我素;父親要求孩子能像個男子漢那樣準時起床, 和自己一起參加晨練, 可是孩子總是睡懶覺。 父母沒完沒了的要求這要求那,
另外, 父母在批評孩子時需要把握一個度, 在表揚孩子時也要掌握這個度, 並不是多多益善。 批評多了就會很不耐煩, 不易引起警戒和重視;表揚多了就會索然無味, 更不用說發揮激勵的作用了。 俄國作家克雷洛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天, 熱情好客的傑米揚精心熬制了一鍋魚湯, 請好朋友福卡前來品嘗。 魚湯確實很鮮美, 福卡也吃得很飽了, 可是傑米揚依然一個勁地勸福卡繼續吃。 可憐的福卡雖然喜歡喝湯, 但這樣不停地喝湯, 卻跟受罪一樣。 這次喝魚湯事件以後, 他再也不來傑米揚家了。
當父母聽到孩子說“行啦, 你已說了100遍了, 我的耳朵都起繭子了”, 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太不懂事”, 其實是父母太不懂孩子的心理。 等到孩子說“老是這樣說, 你們煩不煩啊!”千萬別以為孩子這是在使“孩子氣”, 他們的言下之意是, 他已經很煩了。 父母接受或者解讀不了這樣的信號, 只會在錯誤和失敗的路上越走越遠。
所以,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批評和表揚, 都不能超過限度。 如果重複要求、批評和表揚, 孩子的心理就會發生變化, 會對父母的言行感到不耐煩、反感和討厭, 甚至會產生“我偏要這樣”的逆反心理和行為。 很多父母在這個時候如果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反而一錯再錯, 認為孩子“太不像話”“無可救藥”, 覺得失望乃至絕望。
正因為此, 在親子教育中, 父母更應該恰當地利用超限效應, 使父母的正確引導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有的父母在批評完犯錯的孩子後, 還覺得意猶未盡, 接著對孩子進行又一輪的批評。 其實孩子在第一次受到批評時, 可能已經接受了父母的正確觀點, 並下決心進行改正。 結果因為同一件事受到再三的批評, 孩子就會產生厭煩情緒, 最後極有可能演變成反抗心理, 與父母一開始的期望背道而馳。
專家支招
在親子教育中, 一句話重複一百遍不會成為真理, 而真理重複一百遍卻可能就會成為一句廢話。 無論父母出發點是多麼的正確, 多麼為孩子著想, 一旦觸犯了超限效應, 那麼在孩子那裡肯定得不到正面的回饋。苦口婆心的勸說,對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這些都會引起孩子心理上的不耐煩,甚至抵觸心理。
那麼在孩子那裡肯定得不到正面的回饋。苦口婆心的勸說,對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這些都會引起孩子心理上的不耐煩,甚至抵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