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正值經期或行經前後,
出現週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
甚則劇痛至昏厥者,
稱為“痛經”、“經行腹痛”。
若月經初潮即週期性出現小腹疼痛者,
常屬“原發性痛經”:在育齡期發病者,
常為“繼發性痛經”。
本病是婦科常見病證,
原發性痛經以月經初潮後2—3年的青年女性為多見;繼發性痛經則多見於中年婦女。
現代醫學中的原發性痛經,
以及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病、盆腔炎等引起的繼發性痛經均可參照本病辨證治療。
本文擬就中醫學治療痛經病的臨床經驗做一總結。
病機認識:
中醫學治療痛經,
特別強調審證求因,
辨證施治。
他認為誘發痛經的原因很多,
舉凡寒客胞中,
氣滯血瘀,
肝腎虛損,
氣血不足等均可導致痛經的發生。
正如《景嶽全書?婦人規》中所說:“經行腹痛,
證有虛實。
實者,
或因寒滯,
或因血滯,
或因氣滯,
或因熱滯;虛者,
有因血虛,
有因氣虛”。
而上述諸多病因,
皆可引起經脈瘀滯於胞中,
成為痛經之主要病機。
1、 肝鬱氣滯血瘀
痛經因於氣滯血瘀者,
多因素多抑鬱,
或恚怒傷肝,
肝氣拂鬱,
疏泄失司,
氣機鬱滯,
血行不暢,
使沖任胞脈瘀阻。
經前、經期氣血下注沖任,
胞脈氣血更加壅滯,
“不通則痛”,
發為痛經。
氣滯血瘀型痛經,
臨床多表現為:經前經期腹痛,
或脹痛連及胸肋,
經量少或行而不暢,
經色紫黯有塊,
血塊排出後痛減,
伴情緒激動或抑鬱不舒,
舌質紫黯或有瘀點,
脈沉弦細澀。
其證屬實,
治當行而通之,
中醫學認為“行”,
包括行氣導滯與活血化瘀兩個方面。
治宜疏肝理氣,
活血止痛,
多用逍遙散合桃紅四物東加減,
藥用:柴胡,
香附,
郁金,
當歸,
白芍,
熟地,
川芎,
桃紅,
紅花,
丹參,
雞血藤,
黨參,
茯苓,
白術,
薄荷,
炙甘草,
生薑等。
2、胞宮寒凝血瘀
痛經因於寒凝血瘀者,
多因經期冒雨涉水,
或經水臨行,
貪食生冷,
或過於貪涼,
或久居濕地,
導致寒濕客于沖任、胞中,
以致沖任瘀阻,
氣血凝滯不暢。
經前、經期氣血下注沖任,
胞脈氣血更加壅滯而不暢,
“不通則痛”,
故致經行腹痛。
此類寒凝血瘀之痛經,
屬於實證,
臨床最為多見,
表現為經前或經期小腹絞痛、冷痛,
且痛處不移,
不喜按揉,
得熱則舒,
遇寒加劇,
經行量少,
色黯有塊,
且伴有肢冷面白,
或兼胃脘冷痛,
或伴吐瀉清稀,
舌淡苔白。
脈沉緊。
寒凝痛經的辨證要點為“寒”、“痛”。
在治療方面,
中醫學根據《內經》“寒者溫之”的治療法則,
投以溫熱之品,
使氣血得溫,
血行自暢,
通則不痛,
以期達到當月痛止、下月期准、症狀消失的目的。
臨床常用少腹逐瘀湯、溫經湯等方加減,
每於經前7-10天投此方,
服至月經結束為止,
常應手而效。
藥用:當歸,
川芎,
白芍,
丹參,
吳茱萸,
桂枝,
麥冬,
黨參,
炙甘草,
清半夏,
乾薑,
川楝子,
元胡等。
3、氣血不足
痛經因於氣血不足者,
多因素體稟賦不足,
或脾胃素弱,
生化乏源,
或大病久病,
耗損氣血,
經期陰血下瀉為經,
勢必更虛,
“血海空虛氣不收也”,
沖任胞脈失於濡養而發痛經。
臨床多見:經期或經後1~2天,
小腹隱隱作痛,
喜按,
伴見小腹或陰部空墜,
經血量少、色淡、質清稀,
或月經後期,
面色萎黃無華,
神疲倦怠,
氣短懶言,
舌淡苔白,
脈細弱。
治宜:益氣養血,
調經止痛。
中醫學常用八珍湯、聖愈湯等加減化裁。
藥用:黃芪,
黨參,
茯苓,
白術,
炙甘草,
當歸,
阿膠,
川芎,
白芍,
熟地,
桃仁,
紅花,
丹參等。
4、肝腎虧虛
若先天稟賦不足,
肝腎本虛,
或多產房勞,
損及肝腎。
精虧血少,
沖任不足,
胞脈失養,
經將淨血海更虛,
故而作痛。
臨床症見:經期或經後少腹綿綿作痛,
腰部酸脹,
月經色淡量少,
質稀薄,
或有潮熱,
或耳鳴,
或頭暈目眩,
舌淡,
苔薄白或薄黃,
脈細弱。
治宜:滋養肝腎,
養血止痛。
中醫學常用加味地黃湯合溫經湯等化裁。
藥用:熟地,
山藥,
山萸肉,
丹皮,
茯苓,
澤瀉,
炒杜仲,
桑寄生,
吳茱萸,
當歸,
川芎,
白芍,
丹參等。
總之,
痛經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之一。
原發性痛經多見於20~25歲以下的未婚少女,
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學習和工作。
中醫學在本病的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效果較顯著,
標本兼顧,
且副作用少,
具有獨到之處,
值得進一步總結和提高,
並加以推廣應用。
由於痛經的發作具有明顯的週期性,
且好發于年輕少女,
常表現為氣滯血瘀與肝腎不足、氣血虛弱並見,
因此多數醫家認為治療時應標本兼顧。
“急則治標”,
經前、經期以通為主,
常用行氣活血,
溫經止痛法,
並強調宜在經前 7-10天開始服藥至經淨為止。
平時則以審因論治為主以治本,
尤其要注意調補氣血或滋補肝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