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俗稱“羊角風”, 由腦部疾患或外傷等所致, 其精確定位一直是外科治療成敗的關鍵, 特別是枕葉癲癇多以視覺發作為主, 包括發作性視物模糊、幻視, 部分患者發作時形式多樣化, 有的以顳葉樣癲癇或額頂葉樣癲癇表現, 有的發作時眼球和頭部向一側偏轉, 少數還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視野缺損, 那麼關於治療癲癇病中藥有哪些呢?
僵蠶:性味咸、辛, 平, 入肝、肺經。 功效熄風止痙、祛風清熱、化痰散結, 適用於肝風內動和痰熱引起的癲癇病。 僵蠶主要含蛋白質和脂肪。 動物實驗有抗驚厥和催眠作用。
地龍:性味鹹、寒, 入肝、脾、膀胱經。 能熄風通絡、清熱鎮驚、平喘、利尿, 適用於溫熱、神昏、抽搐或瘀滯等癇證。 《本草拾遺》中說:“療溫病太熱, 狂言, 主天行諸熱, 小兒熱病癲癇”。 地龍含蚯蚓解熱堿、蚯蚓素、蚯蚓毒素、膽固醇、膽鹼、氨基酸等。 藥理試驗研究表明, 地龍熱浸液、醇提取液有鎮靜、抗驚厥作用。 常用量:煎湯5~15克, 鮮品10~20克, 研末內服1~2克。
蟬蛻:性味甘、寒, 入肝、肺經。 能疏散風熱, 又可涼肝熄風止痙, 多用於癲癇抽搐之證。 蟬蛻主要成分是甲殼質, 動物實驗證明有鎮靜、抗驚厥、解熱、抗過敏、免疫抑制、鎮痛作用和神經節阻斷作用。 常用量:3~10克, 水煎服, 或單味研末沖服。
羚羊角:鹹、寒, 歸肝、心經。 能平肝熄風、清熱鎮驚、解毒, 主治熱盛神昏、驚癇抽搐,
以上就是治療癲癇病的一些中藥, 只要大家積極治療癲癇病, 癲癇痊癒的可能性還是蠻大的, 祝願癲癇患者早日擺脫癲癇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