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邪風入體、體虛至陰虧是導致面部肌肉痙攣的主要因素,病者氣虛體弱,不能抵抵禦外寒的侵襲, 致使面部筋脈受阻形成面肌痙攣, 因此面肌痙攣的治療中醫多採用針灸穴位法加上穴位按摩法進行治療, 效果較理想, 面肌痙攣按摩法具體操作是這樣的:
一、提上唇肌:提上唇肌又稱上唇方肌, 起源于眶下孔上方、眶下緣的上頜部, 此處位於眼輪匝肌的深部。 提上唇肌的一部分肌纖維向下進入上唇外側皮膚, 其他纖維與口輪匝肌纖維交織。 因此, 按摩時應在患側的上口輪匝肌向鼻翼旁及顴部按摩,
二、下唇方肌:用拇指指腹從口角下方向內側及向下輕輕按摩、推拉, 有助於下唇方肌、頦肌、三角肌功能的恢復。
三、顴肌:顴肌分為顴大、小肌, 起于顴骨止於口角。 主要上提及向外拉口角, 可沿著肌纖維, 由口角旁向顴骨方向推拉或按揉。
四、眼輪匝肌:大部分患者表現為閉眼功能障礙及流淚。 主要原因是眼輪匝肌不能有效地收縮, 將眼輪匝肌從凸出的眼球上方拉下閉合。 先讓患者閉眼後, 再用指腹沿著上下眼瞼或眶下緣間的凹陷處按摩。 在上、下眼瞼上從內向外, 再從外向內輕輕地推拉, 有助於上眼瞼功能恢復。
五、口輪匝肌:上口輪匝肌:用示指及拇指的指腹, 沿著患側口角向人中溝方向, 然後沿著人中溝向口角方向按摩。 下口輪匝肌:用示指及拇指指腹, 沿著患側口角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