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肺吸蟲病臨床表現及診斷:
流行病學史居住在流行區,
並有生食蟹類、蛄或飲生水的歷史。
小兒肺吸蟲病臨床表現:
依肺吸蟲寄生的部位而分為以下幾型。 1. 肺型 起病大多緩慢, 全身症狀有發熱、乏力、消瘦、盜汗等。 同時咳嗽、胸悶、胸痛、咯鐵銹色痰或痰帶血絲。 有時可伴有胸腔積液。 2. 腦型 多見於兒童。 表現為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癲發作和癱瘓等。 因病變在腦中主要損害的部位而分為癲型、腦瘤型、腦膜炎型、腦血栓型和癔病型。 腦脊液常有異常改變。 3. 腹型主要為腹痛、腹壁緊張、局部有壓痛。 如蟲囊侵及腸壁時可有腹瀉及粘液膿血便。
小兒肺吸蟲病實驗室檢查
1. 外周血白細胞總數稍增多, 約在10~15×109/L之間。 早期嗜酸粒細胞明顯增高, 可達50% 以上。 2. 痰液檢查 肉眼可見血痰、鐵銹色痰及膠凍狀痰。 痰液鏡檢可見紅細胞、白細胞、嗜酸粒細胞、吞噬細胞、夏科— 雷登結晶及蟲卵。 3. 糞便檢查 用濃縮法找蟲卵可提高陽性率。 4. 胃液檢查 年幼小兒不易收集痰液標本者, 可抽洗胃液查蟲卵。 5. 腦脊液 壓力增高, 外觀無色透明或呈淺黃色, 白細胞數目略微增加, 主要為嗜酸性粒細胞。 蛋白質增加, 糖正常或增加, 氯化物正常。 有時也可找到蟲卵。 6. 皮下結節可做活體組織檢查找成蟲、蚴蟲或蟲卵。
小兒肺吸蟲病治療方法:
( 一)一般治療 加強營養, 臥床休息。 咯血可用止血藥。 癲需服用抗癲癇藥物。 當有胸腔或心包大量積液有壓迫症狀時應反復抽液, 顱壓增高需降顱壓。 ( 二)病原治療 1.吡喹酮 劑量為45~50mg/( kg? d),分3次服用, 共2天為一療程。 2.硫雙二氯酚 為首選藥物, 劑量為50mg/( kg? d ), 分3次口服, 連日服10~15日或隔日服20~30日為一療程。 腦型者需重複2~3個療程, 每個療程應間隔1~2周。 治癒率可達80%~100%。 ( 三)手術治療 腦型有局部壓迫症狀或其他型的局限病灶可摘除囊腫、結節或剝離粘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