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常見疾病>正文

慢性肝炎活動期中醫治療

慢性肝炎活動期, 臨床大都以濕熱疫毒內阻, 中焦, 薰蒸肝膽之病理機制為特點, 以黃疸、乏力、納呆、腹脹為主要見症, 肝功能以SGPT、SB上升為突出矛盾。 由於病史較長或邪氣亢盛的原因機體具有正氣損傷的一面但仍以邪毒熾盛為主要矛盾。 單純扶正, 不足以驅邪, 而純以祛邪又不利於固本, 所謂邪戀則正虛、正虛則邪戀, 故治取祛邪扶正並進, 以祛邪為主, 扶正為輔。

祛邪以清肝為首, 因溫熱薰蒸, 肝郁有餘, 病從火化為多, “熱者寒之”治則需“清。 扶正以健脾為要, 因濕熱邪毒入侵首脾胃功能不足有關, 而脾旺則不受邪,

濕無立足之地, 再說胃陽偏盛之人, 病易從熱化, 脾濕偏盛之人病易從寒化, 有胃氣剛生, 無胃氣則死”, 說明脾胃功能偏盛情況, 健運與否關係到疾病的轉歸與預後, 此外, 健脾藥可避免涼藥礙胃之弊, 可謂一舉多得。

清肝健脾方:茵陳、柴胡、赤芍、郁金、太子參、自術、豬茯苓、白花蛇舌草。 本方含菌陳蒿湯、小柴胡湯、四君子湯之義而化裁, 其中茵陳、柴胡, 豬茯苓性平和, 可清利肝脾濕熱而無傷骨之弊, 白花蛇舌草甘淡、涼, 為清熱解毒要藥, 赤芍, 郁金涼血活血, 疏鬱行滯;太子參甘苦微寒, 既能補氣養胃, 又能清熱潛陰, 白術既能實脾燥濕, 複能緩脾生津諸藥合用, 具有清熱而不過於昔寒, 祛濕而不過於溫燥, 益氣而不致於壅塞之特點。

清熱解毒藥的加減運用, 除避免過於苦寒傷胃外, 尚可結合症狀加減運用, 如患者黃疸深重可加用半枝蓮, 重用赤芍, SGDT升高顯著者加用黃芩、板蘭根;面部座瘡顯著加升麻;鼻衄加仙鶴葶l胭痛加金銀花、山豆根、貫眾;咳嗽加平地木;索有胃疾選用蒲公英, 頭昏暈加夏枯草、菊花;便溏加鳳尾草, 便秘加虎杖等, 能得到確到好處的效果。 對於濕邪明顯, 舌苔厚膩, 脘痞腹豫, 大便稀溏者, 可加用蒼術、川樸、砂苡仁、蘇藿梗、草蔻仁等性溫燥濕之品, 立足優先化濕的原則, 解脫濕遏熱伏, 膠圓不解的局面, 以利熱邪清退。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